近年来,云南省昭通市巧家县坚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摆在党员教育培训最突出位置,紧扣农村党员文化水平有限且自学能力较差、流动党员较多且党员难集中、党员学习方式不多、学习内容多为理论等特点,积极整合各类教育培训资源,创新实施理论课堂、红色课堂、移动课堂“三大课堂”,真正让党员学习教育活起来实起来,持续推动党员教育提质增效。
打造“理论课堂”,打牢学习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中青年干部培训班重要讲话中强调:“政治上的坚定、党性上的坚定都离不开理论上的坚定”,巧家县坚持思想建党、理论强党,多形式开展理论课堂。一是邀请“专家讲”。对外邀请云南省委党校、云南民族大学、云南农业大学、昆明市委党校、昭通市委党校等政治素养好、理论水平高、政策业务精湛、授课经验丰富的讲师;对内通过个人自荐、单位推荐、组织部门审核的程序,精心挑选理论水平较高、工作经验丰富的党员干部,在各行业领域储备一批结合巧家实际的县级精品课件,办好“万名党员进党校”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全会精神学习等政治理论学习班。二是抓好“干部讲”。巧家县定期开展党委(党组)中心组理论学习,领导干部自觉述理论、谈认识、讲体会,以“党课开讲啦”为载体,党员领导干部每年上党课不少于1次。三是引导“党员讲”。以党员大会、党课、主题党日等组织生活为载体,通过领导干部带头学、带头分享认识体会的方式,各级党组织引导党员积极参加“讲党课”活动,在各党支部间形成轮流领学、轮流主讲、相互点评的学习方式,形成人人参与、人人主讲的学习氛围。
打造“红色课堂”,增强培训深度。“我们不能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巧家县坚持构建“三个一”教育机制,充分发挥巧家红色资源优势,深度整合本土红色资源,教育引导广大党员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一是讲述一段红色历史。将党史学习教育纳入各级培训必修课,将红色历史列入党课内容,以本地历史打造《巧渡金沙江 红星耀乌蒙》《碧血儿女先锋路》等精品历史故事,通过讲述历史故事和英雄事迹,交流思想认识,引导党员群众学习“四史”,激发党员爱党爱国热情,提高党员政治修养。二是参观一次红色基地。围绕革命先烈李国柱、红军长征过巧家等红色故事,重点规划建设了巧家县感恩教育基地,对巧家本土红色故事进行集中展示,按照“尊重历史、建用并重、便于保护”的原则,精心打造了李国柱故居、巧家县烈士陵园、大寨烈士陵园、新华小学革命遗址文化墙、月谭书院等一大批特色鲜明的特殊现场教学点,纵深推进17个乡镇(街道)党校及30余个现场教学点建设,通过连点成线、连线成面,逐步形成“一核多点”的红色教育“红色矩阵”,各级党组织组织党员前往参观学习,在亲身体验、现场感悟的过程中赓续红色血脉。三是体验一次红色文化。各党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红色文化活动,增强红色文化的感召力。以主题党日活动为抓手,观看《建党伟业》《开国大典》等红色影片,共享红色影像;利用建党节,开展“红歌比赛”“红色演讲”等活动,激发党员爱国主义情怀,自觉传承红色基因。
打造“移动课堂”,延伸学习触角。突出灵活多样,为不同领域党员提供喜欢看、愿意听、易接受的“精神粮食”。一是紧紧围绕“十四五”目标任务和巧家“两区一地”发展定位,坚持把基层一线作为学习的主阵地。将课堂搬到马树镇小米地村万亩“洋芋帝国”的田间地头、蔬菜大棚园区、种养殖基地、产业发展园、党建示范点等地方,邀请“土专家”“老师傅”为党员干部传授技艺、开展培训,切实提高参训党员的技能和本领。二是把学习形式由固定式向动态式转变,送课上门、送学到人、送教到心。结合农村党建工作特点,以县委组织部领导挂包分片的方式为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开展讲党课;针对部分退休、行动不便、年老体弱的党员,采取“一对一帮学”、送书到家、送教上门等方式深入党员家中,以拉家常、问冷暖为切入点,做到党的理论政策宣传、党的理论学习不落一人。三是紧扣党员日常学习需求,积极用好微信公众号、微信群等平台,成立网上学习小组,将“党”的声音利用网络传播,将党的声音原汁原味传播到党员耳中,让流动党员以及年纪大、行动不便的党员能够时刻学习党的理论知识,感受到党员教育的力度与温度,形成了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良好氛围,全面提升了党员教育的覆盖面。(云南巧家县委组织部 丁明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