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筑其室,先治其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工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在基层,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也在基层。”加强和创新基层治理,是关乎党长期执政、国家长治久安和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关键所在。近年来,在党建引领的基础上,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干部力量向基层充实、治理资源向基层下沉,基层治理方式和手段不断创新,基层治理呈现出新的面貌,取得了新的成绩。但毋庸置疑,在基层治理中仍然存在一些“形式创新”,严重制约了基层治理的深度、力度与效度。
把创造新概念、设立新标签当成基层治理创新。党建引领创新在基层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在基层治理创新背后,有创新之名却无创新之实,片面追求标新立异,机械移植先进经验,思路一换一个新概念,领导一换一个新标签,领导考核要创新支撑,工作成效靠创新加分,形式主义的“伪创新”泛起,各种“造词式”“亮点式”“符号式”创新乱象丛生,对本地工作不适配,造成资源浪费、负担加重,破坏基层治理创新生态。
真正的创新,不在于是否提出了新名词和新概念。而在于是否有效解决真问题和真痛点。“形式创新”有以下几种表现:有理念无实操。真正的创新,应该同时兼备“理念性”与“实操性”两个特征,把创新方向和创新理论转换为实操,才能出成果,把民众当作最好的创新“试金石”,才能让民众有获得感和幸福感。有面子无里子。在基层治理创新实践中,有的认为创新就是理念重复和词语变幻,而忽视真问题,闭门造车的玩文字游戏,用前沿新颖的词语为原有工作经验冠以创新名称。因此涌现出大量“XX式治理”“XX联盟工作法”等抽象概念和数字谜语,在宣传上大喊口号,但创新内核空洞、价值缺失。有移植无借鉴。在基层治理创新中,有的在创新过程中简化问题判断和需求识别,调研过程走马观花,或者因上级批示点赞某些地区的优秀做法而盲目跟风、迫切移植,大量腾挪其他地区的创新经验而忽视本地现实。有开头无结尾。有的地方在开展创新实践尝试是会偏好于选择见效快的创新内容,在短期内能够获得好口碑和积极批示,却不关注项目的持续性,追求一时的亮点而忽略了科学的统筹,致使创新呈现“短期化”“碎片化”,创新项目无疾而终。
树立正确创新理念、营造良好创新生态。一方面基层治理创新面向的是民众需求和本地实际,在兼顾适配性和实用性基础上,认真做好调查研究,精准识别群众需求,科学判断问题症结。另一方面,基层治理创新应着眼于提高效能,不是仅追求形式上的“文字”创新,而是要聚焦实质上的治理实效,关注民众对于基层创新的获得感,结合群众反馈及时调整、不断完善,以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实绩追求“真创新”。同时,基层治理创新还要敢于及时“踩刹车”,精准识别部分“故意为之”“舍本逐末”的伪创新,给予警示或惩罚,引导基层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中共麻栗坡县委组织部 董佼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