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如今的中华大地,天更蓝;“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如今的神州大地,山更绿;“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如公的华夏大地,水更清。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没,绿色思维、环保意识、低碳生活从眼见到心间,全国上下一盘棋,逐步书写出可圈可点的绿色答卷。
以民为本,建设生态文明。“民之所望,政之所向”,老百姓过去“盼温饱”,现在“盼环保”。我们党听到百姓呼声,顺应人民心声,提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要求“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强调“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就是幸福”。近十年的实践,加快了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速度,让人民可以看得见蓝天白云、繁星闪烁,望得见青水绿岸、鱼翔浅底。
坚守责任守住生态底线。政府是人民的守夜人,干部是事业的骨干、百姓的公仆,需站在生态文明建设的第一线,坚守其政治责任。面对毛乌素沙漠的风沙吞噬,王有德立下誓言--要把沙漠侵吞的土地夺回来,让它们变成绿洲和肥田。“沙漠绿、场子活、职工富”,经过30多年的实践,王有德用治沙来致富,用造林来造福,也为全国防沙冶沙开出了宝贵药方。党员干部应担起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做政治强、本领高、作风硬、敢担当的生态环境保护铁军,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奠定坚实的组织基础。
因地制宜,担当建设标兵。从“砍树人”钊“护林人”和“看树人”,如今,各地带领百姓端起生态碗,自觉成为好山好水的守护者和推荐官,让身边的风景、脚下的大地既有生态美”也有“经济美”。在繁华城市,好空气、好水源等成为美好生活品质的重要组成;在广袤乡村,好生态就是生产力、吸引力、经济实力,绿起来的环境吸引了游客,“靓”起来的乡村引来了企业,好山好水让曾经口袋空空的老百姓吃上了生态饭。无数生动实践证明,增加发展的含绿量就是提升发展的“含金量”,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更应守住一方水土,因地制宜走出适合本地区发展的绿荫大道。
“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遥山皆有情”,建设美丽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想。在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的中国定将把握新形势,解决新问题,完成新任务,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马全 河北省沧州市黄骅市官庄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