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最末端,而基层党组织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在总体要求中明确提出,“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为关键”。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磅礴力量”。因此,探索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后半篇”路子,需进一步发挥农村“大党建”作用,以推动构建党建引领的共建共治共享的农村基层社会治理格局,这为我们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科学指南。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关键在党,重心在基层。同时我们要始终坚持党建引领,不断探索基层治理“新路子”,构建共建共治共享基层新格局。
基层治理要像绣花针一样精细。按照“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与“支部建在网格上”的目标,全面借鉴“枫桥经验”,创新“党建引领+组织建设”的治理模式。突出基层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轴心作用,创新构建基层党委领导下的农村大党建(党群服务中心)——网格党支部(红色驿站)——寨管委党小组(各寨服务室)——楼栋中心户(楼栋服务点)等治理服务网络体系,从最小单位、最小细胞抓起,打造基层治理的“红色引擎”。同时持续推进党建网格、安全网格、综治网格、疫情防控等多网融合,打造人员、职能、资源等充分套合的“全科”网格,原则上每20—60户设置一个网格,由驻村第一书记或村支书兼任网格长,统筹网格管理,不断推进社会治理体系标准化、治理能力现代化、服务保障精细化,把悬在半空的“后半篇”文章逐步落脚落地。
基层治理要开展党员亮明身份活动。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明确提出“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是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因此,要充分发挥党员“亮身份、亮职责、亮承诺”活动,引导广大党员树形象,作表率,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比如:各地基层在2021年开展疫苗接种和紧急排查中高风险地区返乡人员攻坚战中,各基层党委主动调度党员干部主动亮身份,参与农村疫情防控工作。他们随时佩戴党徽,处处亮明党员身份,无论大小事,只要农村召唤,随叫随到,从无推辞。这些党员发挥了党员模范带头作用,他们始终同村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风雨同舟、不懈奋斗,引领和带动村民争做胸中有数、心中有火、眼中有光、脑子有思路、脚下有目标的联络人,以党员实干之心全面筑牢基层治理工作第一道防线。
基层治理要推行党员志愿服务机制。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加强党对基层治理的领导,将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是党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实现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因此,党员需要的是示范引领,但同样需要党员志愿服务“红”起来。一方面引导社会组织力量参与农村治理,成立了由下沉党员为骨干的志愿服务队,注册专业志愿者,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另一方面开展以红色故事会、“红马甲”、“小喇叭”等党员志愿服务为依托,过往党员示范带头,普及疫情防控知识,传播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劝阻不文明行为,宣传文明城市创建相关知识,宣讲党的政策,监督周边商铺履行“门前三包”责任等。同时积极对接听取建议意见,建立党员志愿服务队,常态化开展亲情关怀与帮扶,多措并举探索基层治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新路子”来。(杨波 贵州省锦屏县启蒙镇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