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有效的市域基层治理能够将风险隐患化解在萌芽、解决在基层。社区是市域基层治理的基石,是为民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如何在现有社区治理规模上,进一步挖掘基层自治力量、延伸党组织服务触角,提升治理能力和水平,成为了社区治理需要探索的新课题。集宁区在优化细化“大中小微”四类网格的基础上,构建形成社区党组织领导下的网格治理组织架构,挖掘基层治理力量向楼群(平房区片区)、楼栋(平房区排组)、单元(平房区小组)延伸。在疫情群防群控、文明城市创建、解决房地产“三难”等基层治理中心工作中发挥了显著作用。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和人口迅速集聚,居民日益增长的精细化、多样化社区治理需求和社区服务力量不足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存在覆盖死角、居民自治缺乏有效手段、在职党员发挥作用形式单一等问题都一定程度地影响了居民的满意度。面对基层社会治理痛点、难点、堵点,集宁区健全社区党的组织体系,在居民小区全面推行“党员三户”,即在小区设置党员中心户,在楼栋设置党员堡垒户,在单元设置党员先锋户,同时选优配强网格长、小区长、楼栋长和单元长,进一步延伸党组织和居民自治组织触角,推动社区治理重心下移,强化党建引领作用,释放居民自治活力,让“三户四长”成为基层治理“主心骨”。
“大中小微”四类联动,激活网格神经末梢。按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死角的目标,持续深化拓展党建引领网格化治理,优化大中小微四类网格“闭环运行”机制。根据便于管理、科学高效的原则,以户数为标准、以物理结构为依托,科学划定大网格502个;结合小区实际,坚持规模适度、统筹优化原则,以小区为单位,结合居民户数,划分中网格1237个;以楼栋为单位,按照人口规模适度、服务管理方便、资源配置有效原则,划分小网格3786个;以单元为单位,楼房区按照10户左右的标准划分微网格,平房区按照邻近便利,无缝覆盖,细致划分微网格10653个,切实推动实现精细化管理,激活网格治理“神经末梢”。在优化网格治理的过程中,同步嵌入党组织,形成社区党组织―网格党小组―中心户(中网格)―堡垒户(小网格)―先锋户(微网格)架构,把红色网格阵地延伸至治理末梢,做到网格有党旗、党员在网格。同时把居民自治体系融入网格化治理,形成社区居委会―网格长―楼群(小区)长―楼栋长―单元(楼门)长的自治组织体系,并鼓励“三户”与“四长”一肩挑,推动党的引领与居民自治同频共振、深度融合。
选优“三户”红色堡垒,强化基层治理核心。党的组织体系只延伸到社区、网格一级,在覆盖面积、治理触角上存在死角和盲区。为强化党组织对基层治理的全面领导,集宁区在社区党组织之下,进一步推动党的组织体系在基层延伸覆盖,在大网格中成立党小组,按照“居住相邻、从业相近、易于集中、便于管理”的原则,通过党组织推荐、党员群众发现和党员自荐的方式,以中、小、微网格为基础单元,将在职党员、居民党员和离退休党员中党性观念强、积极热心、乐于奉献的党员推选为“党员三户”,即在中网格中选任党员中心户,在小网格中选任党员堡垒户,在微网格中选任党员先锋户,充分发挥居民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广泛动员群众、组织群众、凝聚群众。为充分激发“三户”活力,同步加强街道联合党工委、社区联合党委(总支、支部)和网格联合党支部的建设运转,以党组织的组织优势带动辖区内人、财、物等各类资源的整合下沉到楼栋单元,配合“三户”完成各项工作。现全区共选任党员中心户766名、党员堡垒户1886名、党员先锋户5192名,切实将党组织触角延伸到到小区、楼栋和单元。
配齐“四长”自治力量,完善基层治理架构。居民自治组织只落实到居委会一级,在自治体系和自治机制上存在空白和堵点。集宁区在优化居民自治组织体系和强化自治力量上下功夫,根据小区自身情况,在社区党组织的领导和居委会的指导下,在“大中小微”四类网格的基础上,选任在群众中有口碑有威望的网格长426名,楼群(小区)长778名,楼栋长3238名,单元(楼门)长10464名开展自治工作,并推动建立业(住)委会、自管会等居民自治组织,最大化发挥群防群控力量,推动居民自治进楼入户。同时结合个人特长开展设岗定责,鼓励“三户”“四长”在基层社会治理、疫情防控、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房地产“三难”、为民服务、协商议事等各项重点任务中发挥作用、担任职务,更好激发居民群众的责任感和积极性,实现社会服务治理的有序参与。此外还通过网格长牵头,精准发力、精准孵化,培育以“三户”“四长”为主体、整合网格内各类组织的社会组织,采取“志愿服务+低偿服务”模式,为基层治理提供精细精准服务,推动形成党组织领导下的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优化自治运行机制,凝聚基层治理合力。坚持党组织核心引领作用,充分运用“1+6+N”协商议事、“吹哨报道”、共建共治等机制,发挥居民自治组织、社会组织、业(住)委会(自管会)、物业管理企业、志愿服务组织、党政职能部门、包联共建单位和法律援助组织等多元主体的协同共治作用,凝聚基层治理强大合力。坚持“有形覆盖”和“有效覆盖”相结合,整合100多个包联单位、驻片单位、“两新”组织的行政资源、社会资源和市场资源,着力完善区域党建工作运行机制和组织体系,有效形成共驻共建共享的治理格局。创新包联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包联单位的组织优势和资源优势,深化在职党员在居住小区、包联小区、工作社区报到服务,建立起单位包小区、股室包楼栋、党员包单元的包保机制,试运行在职党员进社区APP,推动市区两级5081名在职党员包联781个小区(单体楼)。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489个党支部完成办实事5019件。
完善阵地平台建设,增强基层治理活力。以强化阵地保障、搭建治理平台、激发治理活力为目标,综合考虑人口数量、服务半径、功能设置、群众需求等因素,统筹推进区域性、综合性、功能性党群服务中心(站)建设。构建区、乡镇街道(园区)、行政村社区、自然村小区和商圈市场、商务楼宇“1+11+105+N”四级党群服务中心(站)体系,科学打造党群服务、综合服务、共治理事、宣传教育、政策展示等专门区域。全区80个社区阵地均达到300平米以上,其中打造1000平米以上党群服务中心32个,打造小区党群服务站13个、自然村党群服务站2个、商圈党群服务站5个、市场党群服务站2个、楼宇党群服务站3个,延伸党群服务触角,有效覆盖各领域400多个党组织、1万多名党员和40余万群众。同时在小区村组、楼栋单元创新“小院讲堂、马扎议事、客厅评理队、楼栋议事角、文明楼栋单元”等协商议事服务载体,搭建协商议事室81个、小区协商议事厅(长廊)37个,全年共召开协商议事会690次,解决基层治理中的痛点、堵点和难点问题467个,化解信访积案700余件,真正实现了小事不出楼栋,大事不出网格,切实打通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厘米”。
强化激励保障举措,激发基层治理动力。通过建立健全政治激励、党内激励、情感激励、精神激励、物质激励等机制,进一步激发居民自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励居民群众在基层治理中担当作为。建立志愿者礼遇机制,对优秀志愿者实施积分兑换、发放商家会员卡、手机通信流量、公交乘车卡,对作用发挥好的“三户四长”给予一定物资奖励,调动居民自治积极性。强化政治激励,对于“三户四长”中表现突出的居民党员纳入社区“两委”成员候选人,在职党员在本单位优先考虑评优评先、提拔使用。推行党内激励,在民主评议党员、评星定级中将“三户四长”发挥作用情况作为党员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并在年底由街道社区党组织对优秀“三户四长”进行党内表彰。在春节、元旦、“七一”等重要节日开展送温暖活动,对“三户四长”中的困难党员群众进行走访慰问,定期了解生活工作情况,帮助解决困难。加大对优秀“三户四长”和志愿者的典型宣传力度,丰富精神激励,开展事迹宣讲,并通过发放奖牌、下发聘书、悬挂示范门牌等方式,让“三户四长”在小区里亮身份、树典型、做服务。
启示:集宁区通过选优配齐“三户四长”,细化网格类型、缩小网格网眼、优化网格组织体系等系列举措,在党建引领微网格治理中探索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体系和工作方法,对于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和强化基层治理水平提供了有益启示,归纳起来共有六个坚持。一是加强基层治理,必须坚持党建引领,要构建党组织领导下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不断推动党的组织体系和治理触角向基层延伸,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二是加强基层治理,必须坚持多元共治,要充分发挥以党组织为核心,居民自治组织、社区社会组织、业(住)委会(自管会)、物业管理企业、志愿服务组织、包联单位和法律援助等多元主体的协同共治作用。三是加强基层治理,必须坚持创新方式,要探索完善党建引领网格化治理工作,依托智慧平台和智慧社区建设,全面推行“数字化+网格化”基层治理模式,持续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和水平。四是加强基层治理,必须坚持优化机制,充分运用“1+6+N”协商议事、吹哨报道、共建共建等机制,有效整合各方资源,凝聚起共建共治共享的强大合力。五是加强基层治理,必须坚持完善平台,持续优化“1+11+105+N”四级党群服务中心(站)体系,创新各类协商服务载体,激发自治活力。六是加强基层治理,必须坚持强化激励,建立健全政治激励、党内激励、精神激励、情感激励、物质激励等激励机制,最大限度激发居民参与自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内蒙古乌兰察布市集宁区委组织部 郝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