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强调,“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基层党组织必须坚强”。按照习总书记要求,内蒙古乌兰察布市集宁区着力推进“政治型”“产业型”“服务型”“文化型”和“人气型”村级“五型”党支部建设,为推动乡村振兴建设坚强战斗堡垒。
建设“政治型”支部
全面推行25个村党组织书记“一肩挑”,推动村党组织纪检委员兼任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持续深入推进星级服务型党组织创建,以9个“六横四纵”沿线村党组织标准化建设示范带动村“五强”党支部建设。建立和完善党员联系服务群众制度,常态化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不断增强各族群众“五个认同”。持续织密党的组织体系链条,以深入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为总抓手,着力加强村基本队伍、基本活动、基本阵地、基本制度、基本保障建设;以持续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为总抓手,将党员力量展现在推行国家统编教材、新冠疫情防控、基层治理、产业发展等工作的方方面面。密切农民党员与群众的联系,引导农民群众积极投身推动乡村振兴。
建设“产业型”支部
推进村党组织书记通过法定程序担任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在充分分析研判村庄发展图景的基础上,将最懂村级产业发展的人选进“两委”班子。在村干部配备中增加乡贤比重,优先在农村致富能人、乡贤群体中发展党员,壮大组织力量,提升组织活力。充分利用村级现有资源,盘活农村闲置用房,用来发展民宿旅游;盘活闲置土地,用来集约化经营;盘活山水林田草资源,用于发展休闲观光农业。通过“一村多项目、多村抱一团”,落地村集体经济项目54个,累计收入1129.8万元。做大做强中央、自治区扶持发展的11个村的集体经济项目,带动其他项目发展壮大,推动村集体经济持续发展壮大。引导村民合理规划发展自家庭院经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建设“服务型”支部
整合区、乡、村各类专家人才下基层、到农村、在田间地头为农民解决切实需求。依托“支部+”的现代农业服务网络,建立远程应服务平台,及时快速对接服务信息,对产业进行技术日常指导,对于品种选育、疫病防控、标准建设、质量监管、产品加工储运、市场开拓等问题,开展研究和咨询服务。采取现场和集中培训的方式,面对面地讲、手把手地教,实地解决种植户、养殖户的技术难题,化解难点问题,不断提高科技人员、生产人员以及经营管理者的技术水平,形成以村民“点单”,党支部“派单”,党员“接单”的为民“服务型”党支部。
建设“文化型”党支部
坚持“以文化人、以德治村”,广泛开展“家庭悬挂家规家训”活动,成立红白理事会,制订相关制度,积极破除陈规陋习,倡导移风易俗。深入挖掘乡村熟人社会、乡土文化蕴含的道德规范,强化道德教化作用,引导广大农民爱党爱国、向上向善、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勤俭持家、勤劳致富。建立道德激励约束机制,大力选树最美乡村教师、最美乡村医生、最美村官等典型,评选“最美家庭”,深入宣传道德模范、时代楷模先进事迹,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制定完善的《村规民约》,探索完善和农民利益挂钩的刚性约束机制。推动村书记及“两委”班子成员敬老爱亲、遵纪守法,以自身的良好家风带动整个村风的好转。
建设“人气型”支部
打造25个行政村党群服务中心和霸王河蒙古营自然村、泉脑三号村自然村级党群服务站,让村级阵地成为老百姓最想去、最常去的农民之家。统筹利用基层党建和宣传文化资源,通过开展红色文化教育、文体表演等群众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吸引农民广泛参与。积极扶植组建农区文化队伍,定期举办各种形式的文化培训,提升文化活动的影响力,用文化引领人、凝聚人、塑造人。实行坐班、值班、集中办公制度,每天安排1-2名干部轮流值班,做到群众上门能找得见人、办得了事。充分发挥现代远程教育站点信息交流功能,开办“农民夜校”,实行“点菜式”网络学习,组织农民党员干部群众收看农业实用技术、政策法规、劳务技能等方面的电教片。(内蒙古乌兰察布市集宁区委组织部 乔建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