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村位于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察右后旗土牧尔台镇正北部,由8个自然村组成,全村占地面积34.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48户508人。2014年新建村精准识别为贫困村,经过2年的脱贫攻坚建设,2016年新建村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2020年底贫困人口全部如期实现脱贫。2021年8月份,经镇党委、政府向旗委、旗政府申报,确定为察右后旗脱贫攻坚接续乡村振兴建设重点村。从贫困村到乡村振兴建设的重点村,新建村始终坚持党的各项惠民政策宣传“入心入脑”,着力抓好党建引领这个“牛鼻子”,从党建出发,发展特色产业,引进创新人才,政策保障落地,最终实现富民兴村。“五步”走出了一条发展特色产业的惠民致富之路。
(一)坚持党建引领,走上组织建设路。2018年,新建村顺利完成两委换届工作,党支部在镇党委的领导下,成立了以支部书记为组长的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形成了以支部书记为第一责任人,村“两委”班子成员为直接责任人,齐抓共管的党建工作格局。为适应工作要求,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新建村党支部严抓组织建设,严格落实党的组织生活制度,认真开展“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活动,不断加强党的理论知识学习,两委干部服务意识、工作能力显著提高。易地搬迁工作中,危房拆除成为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不拆的理由千奇百怪,但拆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建设美好生活。党支部在镇党委的指导下,与驻村工作队、包村片长召开研判会,就“钉子户”的实际情况一一制定突破策略。充分利用乡亲情感,摆事实、讲道理,从宏观角度出发讲解党的政策,又细化到微观层面,罗列搬迁的好处,最终,将156户贫困户逐一突破,拆除危旧土房600余间,大家面带笑容与老屋告别,在政策帮扶下住进新家。越是艰难的事业越能体现真情,危房拆除工作虽然是对新建党支部的考验,但正是这份考验让村两委党员干部的工作能力显著提高。党支部在这一过程中“有方法、有策略、有温度”的工作作风逐渐获得村民的认可,增强了群众对党支部的信任,也为后续的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二)加强产业发展,走出经济兴村路。易地搬迁后,镇党委、政府充分利用整理出来的240亩复垦土地,设立了菌业种植基地,建设种植大棚62座,配有办公场所、制菌车间、恒温库各一处。通过积极开展招商引资,与驻镇企业乌兰察布市蒙星亨通农牧业有限公司建立合作关系,采取“党支部+龙头企业+农户”的模式,带动全村脱贫致富。香菇种植稳定的市场行情给新建村集体经济每年带来25万元的稳定增收,同时开辟了诸多的就业岗位,用工人数达80多人,每人在基地务工年均增收万元以上,仅2021年基地务工支出达100余万元。新建村集体经济通过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多渠道、多模式带贫,将贫困群众牢牢吸附在脱贫产业链上,实现了贫困户与企业利益有效衔接。以固定资产租赁、就业务工、技术服务、土地流转等模式直接带动贫困人口159户318人实现稳定增收,在2020年底贫困人口全部如期实现脱贫,2021年底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万元以上。
(三)着力人才驱动,走稳技术引领路。新建村始终将人才引进作为激活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坚持支部引路、企业铺路、人才发力、贫困群众受益的原则,大力推行“党建+企业+人才+贫困户”的模式。将党领导一切的发展观念贯穿到工作的方方面面,不断加强党建人才的培养,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党员干部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汲取奋进力量,为事业建设拓展坚实的后备力量。为了种好品质优、收益高的滑子菇和羊肚菌,增强种植业的发展后劲,新建村通过积极打造创业平台和提高待遇保障,不断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先后引进河北承德平泉县蘑菇种植能手杨福来和北京市门头沟区教科委贾天义教授等5名专业人才,参与指导发展蘑菇产业,将羊肚菌种植技术、纳米气泡增氧设备、痕量灌溉等三项技术全面引进察右后旗。在吸引外来人才的同时,党支部不断加强对当地人才的培养,积极协调帮扶政策,让一批有发展能力的群众外出学习,提高就业技能,拓宽就业渠道。
(四)强化政策保障,走实合力扶贫路。在产业不断发展的同时,各级政府的政策扶持也让新建村的发展更有力量。自治区和乌兰察布市的各级领导先后到村调研,指导工作,为产业发展指明方向并协调帮扶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村庄环境整治等工作。旗人武部为4个自然村新打机井7眼,扩大水浇地面积1600多亩,解决了群众吃水难、灌溉难的问题,为今后农业种植调整和养殖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土牧尔台镇党委争取扶贫资金1200万元,用于“土地复垦”、“菌类种植大棚”项目的实施,助力新建村的产业扬帆起航。同时,支部一班人充分借助内蒙古机电学院定点帮扶优势,协调学院教师为新建村进行了实地测量规划,并以此为依托完善村基础设施建设,以购代捐支持脱贫事业,2021年累计帮销农畜产品10万元。2018年,经过两委干部的努力,新建村被旗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联社评为“信用村”,对口助力产业发展,全村无论是贫困户和非贫困户都可以贷款发展产业,金融扶贫为全村村民脱贫致富增添了力量、增强了信心。
(五)助推民生福祉,走好惠民宜居路。村集体经济增收的同时,新建村的民生保障工作也得到全面发展。村委会将集体经济收入用于产业发展、村集体建设和丧失劳动力的贫困户分红,为困难家庭设置公益岗位,全面提升村民收入,改善村人居环境。以脱贫攻坚为契机,新建村大力实施街巷硬化、街巷照明、通村公路、防洪堤坝、文化广场、公共厕所等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建成涵盖办公室、会议室、文化活动室、爱心超市、卫生室、洗澡堂等公共服务内容的村级阵地。以前房屋是灰头土脸走风漏雨的土房,养殖是随处扎堆的乱圐圙,道路是坑坑洼洼的泥土路,村民基本靠天吃饭,生产生活条件比较差。近几年经过党的各项惠民政策落地生根,现在的新建村房屋是宽敞亮堂的新砖房,养殖是科学合理的养殖棚,道路是光滑平坦的水泥路,村民们务农一天,累了洗洗澡,闲了跳跳广场舞,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但现在成了每个新建村民都能享受到的日常生活。
2021年8月份,经镇党委、政府向旗委、旗政府申报,确定为察右后旗脱贫攻坚接续乡村振兴建设重点村。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限衔接的关键时刻,新建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也有了新的规划。经村“两委”、驻村工作队、全体党员及群众代表一致商议,希望继续扩大菌业种植大棚规模,规划建设蔬菜种植暖棚108座,配套机井2个,恒温库一处。新建南门自然村南有一处废弃的宅基地,占地面积约150亩,非常适合土地复垦后建设暖棚。此项目的建设围绕乡村振兴中心思想,紧紧贴合“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战略要求,不仅仅能够带动集体经济的发展,增加集体经济收入,还能极大的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村容村貌水平不断提高,同时开辟更多的就业岗位,增加农户的收入。(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察右后土牧尔台镇 刘中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