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徽省桐城市市区,有一条长约百余米、宽仅两米的窄巷,它见证了300多年前一段你谦我让、以和为贵的佳话。10月17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时,走进了这条名为“六尺巷”的窄巷。
六尺巷的典故源自清代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张英的“让墙诗”。张英的老家和吴姓富豪人家相邻,两家都是祖上留下的产业,因中间三尺空地的所属权问题争执不下。张家千里修书给张英,希望由他来定夺。张英却回复一首打油诗:“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收到回信的张家人,心生愧意撤让三尺;而吴家被张英感动,也主动让出了三尺。两家之间,空出一条六尺宽、几十丈长的小巷。习近平总书记常说,“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的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社会生产生活和基层治理中,走好新时代基层善治之路。
弘扬“和”文化,谱写老巷新篇章。文化与治理,息息相关。近年来,桐城市弘扬六尺巷“和为贵”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基层治理理念,提炼出“听、辨、劝、借、让、和”六步法,将其运用到司法实践中、诉讼调解里、矛盾调处上,构建了多方参与、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调联动的多元化解体系。
弘扬“廉”文化,唱响旧祠新旋律。“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出生于合肥市肥东县的宋代名臣包拯是一代清官的典范,他一生历任要职,不仅清廉自守,治家也十分严格。他亲自订立家训:“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合肥市接续包公精神,全力推进清廉合肥建设,连续16年开展“包公杯”反腐倡廉曲艺作品展演活动,同时举办“包公杯”“三微”作品征集、“清廉课堂”、家庭文化宣传展示等活动,充分发挥家庭在维护干部廉洁自律方面的基础作用,筑起党员干部拒腐防变的第一道防线,形成家家弘扬家庭美德、人人构筑廉洁家庭的良好风气。
弘扬“孝”文化,绘就古坊新风景。“教民亲爱,莫善于孝”。自古以来,“孝”是贯穿于徽州传统家训的指导思想和规矩准绳,倡导尊老敬老的孝文化是徽州文化的“本土基因”。黄山市在诠释“孝”内涵、挖掘“孝”资源、讲好“孝”故事的同时,将孝文化融入乡村治理中,探索实施孝爱治村新路径。注重保护传统村落原始风貌和生态肌理,修缮古牌坊、古宗祠、古建筑群等,弘扬孝善典故文化知识、孝文化事迹;成立“孝美查塘”、棠樾“孝行”等志愿服务队,聚焦独居老人、留守儿童等重点帮扶群体需求,定期开展环境整治、困难帮扶、健康义诊等志愿服务活动;举办“三风文明户”“平安家庭”等村庄先进评选活动,营造崇孝向善、见贤思齐的浓厚氛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是历经大浪淘沙而历久弥新的。各级党委政府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在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协同发力,打牢社会治理的文化根基”的殷殷嘱托,深入挖掘本地传统文化资源、内涵与价值,积极探索传统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现代科技的结合点,坚持将优秀传统文化运用到基层治理的各方面,不断放大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和治理优势。(张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