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政治 > 文化 > 正文

非凡十年:府谷县折家将历史文化研究会拾级而上

2024-03-16 14:19:55 | 来源: 陕西省榆林市府谷县折家将历史文化研究会

十年,是时间的刻度,也是榆林市府谷县折家将历史文化研究高质量发展的标尺。从2012年开始筹备折氏文化研究会到折家将历史文化品牌的创建;从挖掘、整理折家将地方文化到凝炼出“忠勇爱国、忠廉爱民”的折家将精神;从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到折家将成为府谷县的一张文化名片和“中国第一将门”文化品牌。这十年,折家将历史文化研究会不断丰富内涵,不断蓬勃发展,对府谷县地方文化发挥了积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十年研究,十年前行。十年来,折家将历史文化研究会,在府谷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在宣传、文化和民政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围绕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坚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以宋代府州折家将历史文化研究、宣传为宗旨,挖掘府州折家将独特魅力和深层历史文化底蕴,酿出了一杯醇香的十年佳酿。2021年,研究会建的折家将历史文化展馆被榆林市委宣传部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22年折家将精神荣获“榆林市终身学习品牌项目”。

十年初心,砥砺征途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讲好折家将故事,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当下的激励。唤起参与者对城市、自然、人文史迹的关注,由认识产生理解,进而增强对府谷这座塞上古城的归属感。这就是折家将历史文化研究会做这件事情的意义所在。

不能让折家将历史躺在故纸堆里,如何源源不断地生发活力,是研究会一直在探索的道路。研究会成立之初就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与全国各地宋史、西夏史、民族史等学术专家、学者联系,扩大学术文化交流领域,把握研究方式方向,搜集、整理和挖掘有关折家将的文物墓志、文献资料,搭建起学术合作桥梁。

加强交流互动,研究会特聘中国宋史研究会邓小南、包伟民、姜锡东、李裕民、戴应新、陈峰、程民生等十名宋史顶尖专家为顾问,请他们指导研究会工作,收到了极大的成效,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2015年7月成功举办了“陕北历史文化暨宋代府州折家将文化学术研讨会”。会上,中国宋史研究会以折家将研究会顾问单位出席指导会议,并作专题报告,为折家将学说研究奠定了坚实的政治、理论和学术基础,指明了研究方向。

研究会在大量文化研讨、交流以及资料收集整理的过程中,还原当时的时代氛围,追逐折家将的心路历程,从而使鲜活的折家将英雄群体呈现在世人面前,走向一个更为深广的历史时空和精神世界,呈现出历史的豪情与哲理。

十年青灯 ,吐哺握发

往事越千年,传承永不变。承载着传统历史文化精髓的折家将,需要我们带着一颗敬畏之心翻开历史卷轴,细细品读。十年来,研究会进一步收集、整理与折家将有关的历史文献资料,从历史文化、文物考证、家族脉系、区域研究成果互通等方面来梳理、厘清,让折家将在府谷的历史印痕更加清晰。

研究会不遗余力开展文化活动,2014年编辑出版了《府州折家将历史文化研究论文集》,收录了国内外学者研究折家将论文40余篇;组织出版了《府州折氏史料辑录》,全书嚢括了地方学者、专家教授研究折氏文化资料,并为府州折氏家族将领作传略;搜集整理出版了《宋代麟、府路及折家将文献录》,辑录了有关折家将麟、府、丰历史文献,为折家将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料。历经三年时间在县城神龙山上建成了《折家将历史文化展馆》,特邀请著名画家、省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刘文西为展馆题写了馆名,2017年10月份该馆对外开放。馆内展示的35幅长达百米的大型油画作品栩栩如生、气势宏大,生动展现了折家将三百年前赴后继忠勇报国的英雄群体形象。目前,折家将历史文化展馆已经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社情教育、干部廉政教育、中小学生教育社会研学实践基地、文化艺术交流基地。

同时研究会还组织出版《折家将历史文化》爱国主义教育主题画册,画册荣获榆林市委宣传部文化精品项目奖。会同县政协文史委联合出版发行《折家将历史文化研究专辑》,出刊《折家将历史文化》等杂志,促进府谷历史文化与传承,推动研究会工作迈上新台阶。

非凡十年,大道致远

折家将作为府谷特定历史文化共享的符号,被“刻写”在纪念碑、博物馆等有形的记忆载体上,也通过无形的渠道代代相传。

十年来,研究会依托创新的传播媒介和文化载体,聚贤、聚事,举办活动,与各领域进行文化碰撞,丰富折家将文化内涵的同时,激发折家将历史文化的研究共振。

折家将十代人忠勇爱国,勤政抚民的精神感动了专家学者,在《陕西日报》《湖南日报》《文化艺术报》《陕西老年报》《榆林日报》《府谷报》《新榆林》《红石峡》等报纸、杂志和媒体网站上发表了百余篇研究折家将的文章,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声援和赞誉。新华每日电讯、凤凰网、《看历史》等主流媒体与学术刊物的重视。其中资深专家赵伟的作品《杨家将VS折家将:谁是北宋第一名将世家》刊登于《看历史》;新华社著名记者关山远(肖春飞)的文章《世人只晓杨家将,可知忠烈“折家将”?》刊登于新华每日电讯,引起社会各方强烈关注,全国网站媒体转载了此文。 2017年8月24日陕西广播电视台播出《沿黄大穿越(1):在黄河岸边追寻“折家将”的足迹与国家情怀》;2017年10月份府谷电视台“聚焦府谷”栏目讲述了府州折家将的故事;“身边的感动”栏目对府州折家将历史文化研究学者高建国同志进行了专访。2023年10月23日,CCTV-4《远方的家》系列节目《天下黄河》第65集讲述府州古城折家将的故事。

同时研究会还走进中小学、幼儿园开展文化讲座,注册运营微信公众订阅号“府州折家将论坛”、开设新浪博客“府州折家将”等,使折家将历史文化在全国得到更好的宣传和有效传播。

波澜壮阔,荡气回肠

作为地方文化的优秀代表,折家将文化代表着黄河区域民族特征的精神标识,是地方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富滋养,是发展地方经济的文化沃土。

十年来,研究会开展以“折家将历史文化”为主题的戏剧、小说等文化项目创作活动。推出了一批有筋骨、有温度、有情怀作品,真实记录和展示了折家将历史的风华。组织出版了《七星庙》《扛硬,折家军》《战神折御卿》《最后一个割据》《第一将门》等五部小说以及推进《折家军》《折赛花传奇》两部电视剧剧本创作工作;其中《扛硬!折家军》一书,受到广泛赞誉,被西部小说家、国家一级作家高建群评为“一本弘扬民族正气的好书。”

讲好折家将这品牌故事、挖掘折家将文化底蕴是研究会的宗旨所在。十年来,研究会秉承尊重历史、去伪存真的客观原则,不断深入地研究折家将文化的历史渊源,研究其不断创新、永续发展的现象和前景。

开拓思路,精心策划。近年来,研究会制作了两部以折家将为主题的电视纪录片《忠廉爱国、十代将门》《忠烈卫国将门风》;其中《忠廉爱国、十代将门》专题片于2019年4月在中纪委、国家监委网站“清廉中国”栏目播出,获得国家层面的认可,荣获榆林市委宣传部文化精品项目奖,产生了极大的社会影响力。从2020年6月3日起,陕西新闻广播《空中书苑》栏目利用三个月时间,对《扛硬!折家军》进行了播出,喜玛拉雅网、榆林市电台演播《第一将门》《最后一个割据》,引起极大反响。2020年10月20日,在中央电视台一套晚间黄金剧场重播的长篇电视连续剧《毛岸英》,第十集里有一段关于毛泽东主席带着毛岸英在战神折御卿墓碑前的对话,毛主席举例折御卿38岁抱病出征宁可战死沙场的故事,教育毛岸英,既深深感动了剧中人,更感动了无数观众,折家将故事已经深深地印在老百姓心中。

英雄史诗,历久弥新

历史掩盖不住折家将的忠勇气节与报国情怀,翻开历史卷轴,中华上下五千年,有近三百年历史的折家将留下了它浓墨重彩的一笔。

府谷拥有折家将文化重要遗存,文献中有关折家将的记载有23万之多,其几乎全部为真实可信的史书记载,碑刻材料中尚有近10万字多的记载。可以说,折家将的研究,从资料方面来说是丰富的,开展专题研究的基础得天独厚。十年来,研究会找准文化特色和文化定位,通过深层次多方位的整理和挖掘,运用历史学,考古学的科学研究方法,利用传世历史文献、地下出土墓碑等多种资料,对折家将与府州城的相关历史问题作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十年的追问与探索,耕耘与收获使得这段史实变得丰满、立体。

正如陕西师范大学著名教授李裕民所讲,“研究折家将……爱国主义问题、民族融合问题以及弘扬民族精神,继承优良的历史文化遗产,有其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对府谷而言,它无疑是一张最能打出陕西乃至国际的名片。”中国宋史研究会原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王曾瑜题词:“折氏家族,世代边将。民族融合,堪称典范。维护一统,忠垂青史。”河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暨宋史研究中心主任、著名宋史学家姜锡东教授指出:“折家将一代接一代,十代为将,世袭府州知州,创中国之最,不论在古代、现代还是后代,都值得发扬光大。”

立足千年府州城,挖掘府谷历史文化资源,“以武立家、忠勇立世、效忠朝庭、浴血塞外”的武将家风,唱响了折家将为中国第一将门世家,府州古城为中国第一将门城的理论定位,受到历史专家的认同和社会各界赞誉。从此,府州这座千年古城,因循折家将历史文化研究文化力量,再次焕发出它勃勃生机。府州古城,这座全国重点文保单位,点亮了文旅发展之光。

英雄必将走远,英雄已然走远。折家将精神来自府州折家将厚重的历史沉淀,凝炼折家将精神的过程就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寄托了党和人民的愿望和理想,受到人们的广泛喜爱和崇敬,是历史上其他家族难以替代的。从第一代的折宗本到第十代的折彦质,那些金戈铁马岁月里的光荣与感动,浴血塞外的英雄壮举,以及荡气回肠的折家将英雄故事,历久弥新,已经变成了一首首永不消失的信天游,唱响在陕北大地、唱响在神州大地,百年复兴,强国有我。

赓续文脉创新发展,荏苒十年,折家将历史文化研究会把握时代脉搏,勇担历史责任和使命,拾级而上、不断成长,十年回首再出发,正踏上更远的征程!(折武彦 王树强)

责任编辑:王忠厚
手机版
毕业论文网
相关阅读
点击排行
编辑推荐
精彩图文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法律顾问 | 人员查询 | 手机版
本站所刊登的视频﹑信息和专题专栏资料
均为中廉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190328 值班电话: 13031055678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法律顾问:北京市隆安律师事务所
京ICP备19041149号-1
经营许可证:京B2-20192563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9041
出版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零字第朝200078 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京)字第163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