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我们必须坚定文化自信,让中华文化在守正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用文化最深沉、最持久的向心力,凝聚国家力量、民族精神,画出最大同心圆,奏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最强音。
要守正发展,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内核。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呈现着中华民族最深刻的精神印记,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这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都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需要我们深入挖掘,结合时代特点和要求传承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坚持以理论、实践和历史相统一的科学态度,以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守正”姿态来有鉴别地对待、有扬弃地继承传统文化,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需求融通起来,从而激发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的内在活力。
要创新发展,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路径。推动中华优秀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与时代同频共振,通过正视时代需求、把握时代精神、应用时代话语体系和使用时代传播媒介等方式,转化其旧内涵而拓展其新内涵,改造其旧形式而创造其新形式,进而激活其固有的生命力,提升其当有的影响力。 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来重视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强调“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的现实责任感与使命感,在源头上就具有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的文明史基因。另一方面,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要在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中内蕴的价值理念与精神品格的同时,赋予其包含时代精神要素的全新思想内涵,以及富含现代科技元素的全新展现方式。
要融合发展,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群众需求。文化的活力在于融入生活、回归社会、服务人民。做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开展创新服务,不仅能激活文物的生命力,也有助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让历史文化“活”起来,要让文物融入人们可感、可知、可参与的日常生活之中。面对传统文化,年轻人的思维、年轻人的活力、年轻人掌握的现代信息和技术,会打开一个属于这个时代的传统文化,而这恰恰是创新和传承。传统文化就像一个生命体,只有跟人建立了紧密的共生关系才能不断进化。当我们听年轻人的《琵琶行》、看青年人喜欢的南山诗社的吟唱表演、欣赏年轻人的古风表演时,可以感觉到,传统文化不是被收藏起来,而是被打开了,活在当下。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处理好传承与创新之间的辩证关系。在守正创新中赓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提供坚定的历史自信与文化自信。(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