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绍兴的浙东运河文化园考察过程中强调,“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是十分宝贵的文化遗产。大运河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保护、传承、利用上下功夫,让古老大运河焕发时代新风貌。”泱泱中华,历史悠久,文明博大。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更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提供了丰沛滋养,广大党员干部当以“三心”探寻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真正在饮水思源中传承好、保护好文化的根脉。
用“尊崇心”品悟历史文化,探寻“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文化是民族之根,把一个民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紧密联系在一起。过去,玄奘西行、鉴真东渡、张骞出使西域、郑和七下西洋……中华民族曾经谱写了万里驼铃万里波的浩浩丝路长歌,也曾经创造了万国衣冠会长安的盛唐气象。现在,我们张开友谊的双臂拥抱世界,加强同全球各地文化交流,坚持合作、不搞对抗,“一带一路”开拓筑梦空间,“人类命运共同体”擘画宏伟蓝图,共同浇灌人类文化绚丽多彩的百花园,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新的积极贡献。广大党员干部当带着“尊崇之心”品悟历史文化,在“只解沙场为国死”中厚培爱国情怀,在“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中展现宽广胸襟,在“为官避事平生耻”中提振为民担当,在“千磨万击还坚劲”中淬炼非凡意志,真正从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的精神富矿中获得滋养,塑造出华夏儿女独有的底蕴和气质、展现出别样风采和昂扬风貌,真正探寻到“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
用“敬畏心”追寻璀璨光芒,探寻“珍贵遗产”的源头活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考察足迹遍布全国多个省份的文博单位。“我们爱这个城市,就要呵护好她、建设好她”“避免‘千城一面、万楼一貌’”“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不能搞过度修缮、过度开发”“发展旅游要以保护为前提,不能过度商业化”……殷殷嘱托寄寓总书记对文脉延续的深刻思考。从正定古城重现北方雄镇风貌,到鼓浪屿演绎万国建筑博物馆风情,从古城潮州留驻岭南文化穿越时光的精魂,到北京胡同镌刻古都记忆与浓浓乡情……当历史文脉融入现代生活,山水人文交汇成现代宜居之地,文化自信便构筑起共有精神家园。广大党员干部当用“敬畏心”追寻文物的璀璨光芒,从一个个精美的器皿、一幅幅壮丽的壁画、一件件华美的刺绣中看到古代匠人的高超技艺,从而燃起保护文化遗产、保护珍贵文物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真正以坚定步伐和实在行动探寻“珍贵遗产”的源头活水。
用“传承心”感受历史波澜,探寻“文化自信”的源头活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三星堆考古让古蜀文明之光再次闪耀,到阔别160年的马首铜像归藏圆明园;从历尽600年沧桑的《永乐大典》回归再造,到我国以42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项目位居世界第一。广大党员干部当用"传承之心"感受历史,在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精华的过程中,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从而日更为坚定不移地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真正燃起文化自信的底气、燃起道路自信的昂扬、燃起理论自信的定力,在传承基因、赓续血脉中不断探寻"文化自信"的源头活水。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新的起点上,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点亮中华文明传承发展的灯盏,就能不断激活文化生命力、增强文化创造力、提升文化影响力,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盛程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