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轨并行、双效齐发的现代化,中国传统文化贯穿于现代化建设全过程、各方面,是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源泉、精神支柱和立身之本。
以“人民至上”的民本思想,确保“血气”充足。“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共产党人的本,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对党和人民的忠诚。”纵观历史,刘向说“天生万物,唯人为贵”,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坚持人民至上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为邦本”等哲学思想在新时代的创新性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理论结晶。我们党坚信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人民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信仰所在,也是一百零一年来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经验所在,更是我们朝着中国式现代化扎实迈进的磅礴底气。
以“自强不息”的担当精神,确保“灵魂”不老。“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伟大梦想不是等得来、喊得来的,而是拼出来干出来的。”习总书记的寄语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倡导的自强不息、刚健有为不谋而合,这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始终不败的文化精神,既包含积极入世、主动进取的执着追求和担当道义、不屈不挠的社会责任,也包含正直独立人格和主动创造精神。中国革命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正是在于数以千万计的共产党人,心怀共产主义理想,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用担当与作为、用生命和鲜血,践行了自己对理想信念的坚定追求,践行了担当作为的历史使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百年不是终点,而是新征程的奋斗起点,向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奋进,靠的就是这样一种奋发图强、坚韧不拔的精神。
以“和而不同”的和谐思想,确保“生命”旺盛。“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习近平总书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运用到中国是现代化的价值追求上,他指出,“推进人类各种文明交流交融、互学互鉴,是让世界变得更加美丽、各国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必由之路。”当历史照进现实,在政治观上,中国式现代化注重“协和万邦”,强调亲仁善邻,在对外关系中始终秉承“强不执弱”“富不侮贫”的精神,主张吸纳百家优长、兼集八方精义,注重各民族的团结统一。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但国际关系中不公正不平等现象仍很突出,经济全球化下,如何在现今的国际环境下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将走和而不同之路,以中国的发展构成促进世界和平与繁荣的重要力量。
中国传统文化总是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政治和社会等之中,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黏合剂”,为实现中国是现代化,我们必须要以中华文明的加速度为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强大的价值引领、精神支撑与推动力量,高速且安全的抵达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吉林省抚松县委组织部 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