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政治 > 文化 > 正文

文化是否能让焕发农业持久活力?

2022-11-20 14:00:54 | 来源: 中廉在线

乡村要振兴、农业要发展、产业要兴旺。如何让质量上乘的“瓜田李下”在同类乡村中展现竞争力,关键在于体现差异化。一瓶豆酱,支持一个产业,靠的是风味、口感,代表一个地方的“门面”,可仅凭单纯的农产品加工技艺在彰显地域特色上却显得捉襟见肘。随着时代的进步,各种现代加工技艺的推陈出新,必然在无形之中给“老品牌”带来“落寞”之感。通过文化+创意来赋予农业以及农产品历久弥新的传统文化记忆,让“新农人”在“田埂子”里、“菜篮子”间、“餐桌子”上为农产品增添“幸福调味”,以“文化+产业”“人物+故事”“宣传+品牌”的形式赋予农业、农产品“特”的生动表达,是焕发农业持久活力的独特“护照”。

“文化+产业”。文化应立足本土、面向全国,大数据时代下的“新农人”利用手机、互联网等“新农具”立体化、现代化地对本土文化进行表达和传播,形成系统地、独特地乡村产业文化体系,为农业、农品增加产业附加值。在产业文化形成的同时,文化也对产业链条施加深度加工和布局优化的积极影响,扩大自身的经济效益。成熟的文化体系必然拥有自身特有的“文化标识”,助力特色“品牌”塑造和产业附加值的巨大提升。

“人物+故事”。谈人物、讲故事、宣文化、树品牌,基于人物、故事独有的本土性、引领性和差异性等特性,突出以人物、故事为核心的产业文化塑造,必然能让产业“特”出差异化,形成自身独特的产业文化内涵,从而获得市场的差异化竞争优势和某种程度的市场自主定价权。这无疑是为本土“小专特精”农产品及附属产业发展赋能的一条有效捷径。优质的产业必然具有“活”的灵魂,以其鲜活的特质在产业发展过程中不断消除产业链断点,提升整个产业链条的稳定性,起到强链、固链、稳链的正向激励作用。

“宣传+品牌”。基于形成的独特“文化标识”,通过农业+农产品+农业文化的集成式品牌塑造,形成“品牌效应”。打造和提升“品牌”,强化“品牌”宣传,让“品牌”走出去、走进去,产业最大化的社会经济效益,必然离不开“线上+线下”的“场景式”“立体式”“体验式”宣传引导。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发挥党在文化领域的主导地位优势,运用好政府“有为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的双重作用,抢占品牌市场,形成品牌溢出效应。

通过文化、产业、品牌发展,着力打造“一村一特”“一村一品”,这不禁让人期待,文化创新的新路子和乡村振兴“大考”能焕发出何等活力。(安徽省安庆市迎江区华中路街道 殷文清)

责任编辑:李巧珊
手机版
毕业论文网
相关阅读
点击排行
编辑推荐
精彩图文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法律顾问 | 人员查询 | 手机版
本站所刊登的视频﹑信息和专题专栏资料
均为中廉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190328 值班电话: 13031055678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法律顾问:北京市隆安律师事务所
京ICP备19041149号-1
经营许可证:京B2-20192563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9041
出版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零字第朝200078 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京)字第163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