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称“范文正公”的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范仲淹一生讲求“三不欺”,他认为做人、做官、做事要上不欺骗君主,下不欺骗老百姓,中不欺骗自己的良心。新时代赋予了“三不欺”新的含义,对国家、人民和自己都应做到“不欺”。党员干部当如是,将“三不欺”灌输到家风建设中,树立“正国先正家”的理念,做到“慎未防微,各宜节俭”,引导家人对外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不负于群众;对内修身养性,不负于自己。
不欺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进入仕途后,兴建学院、兴修水利、剔除弊政、戍边卫国,为做好传承,他将国家与个人之“忧”“乐”写入《六十一字族规》《义庄规矩》和《诫诸子书》,对家人和弟子进行规诫。放眼当下,党中央对广大党员干部的希冀,是要求党员干部要与民同甘共苦,以勤勉奉献的“忧”换得百姓安居乐业的“乐”。然“承”之一字,并不是泥古不化,而是寓意继往开来,好的家风需要传承,国家的青年需要父母长辈的言传身教。不仅党员干部自身要做到心怀天下,还要教育和引导家中每一份子涵养“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正确对待个人的得失、筑牢理想信念,让出自“小家”的的每一个人得以在国家和社会中发挥“螺丝钉”作用,兢兢业业地描绘好新时代的美丽画卷,共驶新时代乘风破浪的巨轮。
不欺民——夫不能利泽生民,非大丈夫平生之志。范仲淹认为,做人为官最重要的就是利泽百姓,让万民安稳幸福,一生之中最要牵挂在意的就是百姓。因其家风严正,四个儿子均德才兼备,成为朝廷重臣,口碑极好。次子范纯仁不负期望和培养,入朝担任宰相,被世人称为“位过其父,乃有父风。”由此可见,传承良好的家风,不仅有益于“正家”,更是为国家培养青年人才的良策。同时,范仲淹认为,如果一个官吏能做到“忍穷”,可免一人一家之祸;如果所有官吏都能“忍穷”,则可以免除政权颠覆之祸。党员干部应教育和引导家人时刻以高度的自觉性和责任感,时刻提醒自己要清心洁行,廉洁奉公,以利泽民生为己任。即使不是“身居要职”,也应立足本职,积极投身于乡村振兴、疫情防控、基层治理等工作的一线,弘扬乐于助人的优良家风,厚植为民情怀,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用一件件“小事”串起为民初心,以此为平生之志,人人皆做顶天立地的大丈夫。
不欺己——谦恭尚廉洁,绝戒骄傲情。范仲淹治家十分严谨,《言行录》记载:“范公常以俭廉率家人,要求家人畏名教,励廉耻,知荣辱,积养成名。”勤俭节约,从来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党的百年历史以来,正是凭着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精神,凝聚起党心民心,使党领导的革命队伍成为一支无坚不摧、所向披靡的队伍。如今生活实现全面小康,虽不必再像范仲淹少年时受尽苦难,一天仅吃两顿白粥,却面对更多利益诱惑和思想误区,这是比生活条件艰苦更大的敌人。党员干部更应带头守好勤俭节约“传家宝”,从范仲淹这类清廉官员的家规家训中努力汲取廉政“养料”;从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家教实践中积极借鉴家风好经验;将党纪党规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家规家训,从而制订好家训家规,作为家人行动准则。把耕读传家、勤俭节约、光盘行动、文明健康融入家风建设中,帮助家庭成员明辨是非善恶,纠正偏差行为,筑牢反腐倡廉的家庭防线。引导家人始终保持勤俭朴素,常怀戒慎之心,强固律己之心。
清正风气,从家出发。在今年3月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干部要守住亲情关,严格家教家风。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也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家风影响一个人的品质和行为,也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体现。古有范公严治家,家族历经800年兴旺,子孙辈有人才出;今有党员干部以“三不欺”涵养清廉俭正的家风,而优良家风滋养党风政风,带动民风社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起磅礴力量。(中共云南省西畴县委组织部 郑舒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