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民生 > 生态 > 正文

打造乡村生态文明圈

2022-12-19 10:50:01 | 来源: 中廉在线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在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中,要以生态建设为抓手,以打造宜居美丽乡村为目标,助力乡村振兴迈上新台阶。然而,这之中也有一些“硬骨头”、“绊脚石”,一些村庄正面临农业水资源浪费,生活垃圾污染环境等问题,久而久之会产生破窗效应。鉴于此,必须打造“三个圈”,才能走稳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路。

建构“农业圈”,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倘若农田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就会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继而阻碍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步子,最终成为乡村振兴的绊子。为此,要推动“节流”与“开源”双管齐下。在农田上“节流”,开展节水行动,促进化肥农药减量使用,严格实行秸秆禁烧制度;在监管上“开源”,壮大环境监测执法队伍,提升环境监测技术,扩大环境监测的覆盖面,增加环境执法的力度、广度、深度,为绿色农业筑屏障。

抓好“环境圈”,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人居环境,从表面上看,是为了农村的整洁、美观,从深层次来说,则是增强农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一方面,加大生活垃圾、污水治理,建立乱堆乱放垃圾、乱倒乱排污水举报制度,并给予奖励;聘请专业的垃圾清运公司,实现垃圾处理专业化。另一方面,加强房屋整治,如福建长汀各村实施治理空心房、治理裸房、拆除违法建筑的“两治一拆”,党员、村干部带头先拆,带动群众观念从“要我拆”转变为“我要拆”。

保护“生态圈”,保护与修复生态环境。试想,一个地方的发展若忽视生态保护,那一切发展都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为此,一要推动河长制、湖长制延伸到村一级,在村级层面实现河湖治理“有人管、有人抓”;二要完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探索实物、服务、设施补偿,提高补偿针对性;三要发展生态旅游,发挥自然资源多重效益,打造乡村生态产业链,让村民在腰包鼓起来的同时,也自发、自觉维护乡村生态环境。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并非朝夕之事,需要久久为功、步步为营的恒心,将三个圈建好、架好、抓好、护好,才能够夯实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步子,走稳、走好乡村生态振兴长远之路,打开乡村振兴新局面,让乡村在发展的新征程上呈现出“今胜于昨,明复胜于今”的全新景象。(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祥和街道瑶头村选调生 苏燕妮)

责任编辑:晴晴
手机版
相关阅读
点击排行
编辑推荐
精彩图文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法律顾问 | 人员查询 | 手机版
本站所刊登的视频﹑信息和专题专栏资料
均为中廉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190328 值班电话: 13031055678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法律顾问:北京市隆安律师事务所 京ICP备19041149号-1 经营许可证:京B2-20192563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9041 出版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零字第朝200078 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京)字第16360号
技术支持:沈阳网站建设公司-开阳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