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京延庆、乌江、武夷山、桂林、南阳、青海湖畔、西藏一路,到近日的河北塞罕坝,习近平总书记8次地方考察,必看环保、必谈生态。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强调: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本质上是共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道。
一、保护环境、珍爱家园。人类是长于自然之中,自然给我们了提供生存的环境,我们应该明白人类与自然是“太阳与地球”的关系,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将拥有舒适的生存环境,而破坏自然、失去的就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美好环境。乡村和城市最大的差别就在于绿色植被覆盖率,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就是保留住人们记忆中美好乡村的模样,加强人居环境的整治,转变农户经济发展思路,最大程度保护环境、珍爱家园,让这份美好的生态环境、代代相传,成为乡村振兴的“永动机”。
二、亲近自然、热爱自然。当前,我们应该积极的推进垃圾分类行动,一方面分类投放垃圾减少了环境污染,一方面也使可回收资源循环利用。养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让人们学会节约资源、爱护生态环境,像保护生命一样保护生态环境,绿色家园,这需要我们每个人积极参与,甚至需要几代人的努力坚持。
三、绿色福利、绿色幸福。环境就是民生,绿色成果“共享”让发展更、温度、让百姓家门口就能尽享绿色福利,必须把生态文明的建设的综合效益落实到“民心里”。在坚定文化自信中,让能够“推窗可见绿”又让人“记得住乡愁”的景,在保护和传承中、创新与发展中让更多绿色产品焕发生机和活力,持续释放源源的绿色动力。要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在更加广阔的舞台上取到真经、获得机遇、展现风采,让人人都参与、人人能共享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绿名片”,凝聚力量,携手建设更美好的家园生活,让绿色成为每家每户都能引以为傲的“传家宝”。(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黄坑镇人民政府 饶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