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世纪新冠肺炎疫情相互交织,气候变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构成严峻挑战和现实威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在领导人气候峰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持绿色发展的铿锵话语,诠释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深远意义。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新时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恢弘画卷,绿色是最厚重的底色,是增进民生福祉的底色。
绿色筑底,要坚持“两山”比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两山”理念的要义,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是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的相得益彰。从挖山“卖石矿”到护绿“筑金窝”,从关停“小散乱”到迈向“高精尖”,各地的发展实践,印证着一个朴实而深刻的道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不是非此即彼的“单选题”,而是和谐共生的命运共同体。生态本身就是经济,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就能让“绿水青山”源源不断带来“金山银山”,造福广大人民,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绿色筑底,要坚持以人为本。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很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能一边宣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边生态环境质量仍然很差,这样人民不会认可,也经不起历史检验。”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良好生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我们必须充分考虑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优良环境的期待、对子孙后代的责任,探索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创造就业、消除贫困的协同增效,在绿色转型过程中努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擦亮全面小康的绿色底色。
绿色筑底,要坚持久久为功。生态文明建设没有止境,解决环境问题更需久久为功,路子选对了就要坚持走下去。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和各种风险挑战,更加需要保持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导向,不能因为经济发展遇到一点困难,就开始动铺摊子上项目、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念头,甚至想方设法突破生态保护红线。越是发展形势复杂严峻,越要坚定不移践行新发展理念,加强生态环境问题治理,不断推进绿色发展,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攻坚克难、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良好生态环境是普惠民生福祉,绿色就是增进民生福祉的底色。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让绿水青山充分发挥经济社会效益,充分实现百姓富、生态美有机统一,让人民群众在“诗意栖居”中共享民生福祉、共创美好未来。(游丽华 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蕉北街道党工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