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老百姓基本生存的重大民生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把美好家园奉献给人民群众,把青山绿水留给子孙后代。”为此,建设生态文明基层党员干部须努力做到“知行合一”。
“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态思想之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源远流长,特别是儒家“天人合一”、道家“道法自然”和佛家的“众生平等”思想,三者都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主张人与自然的亲和关系,蕴涵着丰富的生态智慧。中华文明延续了五千多年,积累了丰富的生态智慧,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提供了源头活水。
“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之源。习近平总书记在陕北梁家河插队任党支部书记时,他带领群众改善生态,打坝造田,发展生产,利用秸秆和畜禽粪便,成功建成了陕西第一口沼气池,彰显出习近平同志初始的生态情结。在河北正定任县委书记,他当时就意识到了粗放式的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可能造成的巨大破坏,提出“宁肯不要钱,也不要污染, 严格防止污染搬家、污染下乡”的口号,体现了习近平同志认识的前瞻性和生态情怀。在宁德担任地委书记时,他鼓励宁德依托荒山、荒坡、荒滩实行集约经营,开创绿色工程,达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2002年,在福建率先提出生态省战略构想,使福建省成为全国第一批生态建设试点省之一,强调任何形式的开发利用,都要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进行,彰显了习近平同志清晰的生态文明理念。
“行”生态文明建设全民参与之路。基层党员干部要加大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宣传力度,努力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的全民行动体系,着力解决公众对生态环境信息关注度不够高,对绿色消费行为践行度不够深,对垃圾分类的践行度普遍不够高等问题,迫切需要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的全民行动体系,持续营造“生态文明人民建,建好生态人民享”的全民共建生态文明大格局。
“行”生态文明建设建设正向激励之路。基层党员干部要着力构建生态环保正向激励的机制,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建设一支生态环境保护铁军”的要求,既要强化领导干部生态环境保护的政治责任,明确政府部门生态环境保护的监管责任,落实企业生态环境保护的主体责任,也要为基层环保干部改革创新、担当作为撑起“保护伞”、系上“安全带”,让有为者有位,干事者无忧、吃苦者吃香。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基层党员干部必须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切实增强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切实把好生态安全关,念好生态道德经、绿色发展经,确保到2035年基本实现美丽中国目标,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美丽中国。绿色涓流,点滴汇聚,逐渐化作美丽中国的“生命基因”。( 陈洋东 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蕉北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