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民生 > 生态 > 正文

发扬绿色文明风尚,共建美丽生态家园

2021-04-19 10:45:19 | 来源: 中廉在线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从党的十八大以来不断强调、宣传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的理念。要完成建设美丽中国的梦想,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必要条件,也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当前我国正面临着林草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不高的问题,全国人民应当达成共识,拧成一股绳,努力保护生态环境,从绿色出行这样的小事中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4月2号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栗战书、汪洋、王沪宁、赵乐际、韩正、王岐山等国家领导人集体乘车,来到北京市通州区张家湾镇,同首都群众共同参与义务植树活动,身体力行地带领群众保护环境、增加绿化。人与自然应当是一个和谐的整体,是生命共同体,善待自然我们也会得到自然无私的馈赠,伤害自然最终我们的结局也只会被反噬。而美丽中国就是要使祖国大好河山都健康,使中华民族体质强健。我们应当共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牢固树立绿色发展意识。

一、发扬绿色文明风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全面推动绿色发展。

绿色发展是构建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是解决污染问题的根本之策。它包含绿色经济理念、绿色环境发展理念、绿色政治生态理念以及绿色文化发展理念。经济要环保,环保要经济,合理范围内利用自然资源,在不破坏生态的前提下改造世界,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绿色政治生态理念可促进生产力发展,实现政治环境的“绿水青山”。而,绿色文化理念使人们树立环保意 识、生态意识、生命意识等绿色理念,当绿色价值观蔚然成风,对于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与转变将产生重要的作用。全面推动绿色发展应当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强调资源的节约和循环利用,多利用可再生能源。倡导简单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靡的消费主义。

二、发扬绿色文明风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我国人多耕地少,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问题一直存在。森林、草地沙化问题也越发严峻。农田长期受“三废”污染,导致粮食产量降低。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率先发布《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别方案》努力加快推进生态文明顶层设计和制度体系建设,加强法治建设,建立并实施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制度,大力推动绿色发展,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动计划。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要深入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各地区各部门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决维护党的领导,树立责任意识。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履行好生态环境保护职责,做到部门间分工协作、共同发力、持续努力、久久为功。还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建立奖惩机制,将生态保护工作纳入提拔标准中。对于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做到“真追责、敢追责、严追责”甚至终身追责。支持生态环境保护队伍建设,为干部人才提供支撑。

三、发扬绿色文明风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全面促进资源节约。

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加强节能降耗,推进水循环利用。全面促进资源节约要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将精力放在降低能耗、物耗上,努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我们基层领导干部、党员更要树立责任意识,主动发扬“主心骨”精神,带头引领群众树立绿色发展的意识、培养生态文明就是最大财富的观念,以实际行动引领广大干部群众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多举办环保节能的宣传活动,干好绿化项目,保护绿色生态文明,不仅要共同践行法定植树的义务,更重要的是做到知行合一,将节约资源融入日常生活中,建成美丽生态家园,来日可期。

良好的生态是构建和谐文明的前提,打造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的美丽中国,期待着祖国的风景风貌在一代代人民的努力之下越来越美丽,,绿色生态不断改善。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自己的那一份价值,共同维护这份珍贵的的绿色宝藏,初心不改、久久为功,践行节约环保、生态文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识和理念。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倡导全民义务植树、节约环保,种下一颗颗希望的种子,种下一份份,绿色的希冀、绿色的期待。让我们实实在在地践行爱绿、植绿、护绿,为子孙后代留下更多绿色财富!(福建省宁德市寿宁县斜滩镇人民政府 胡映霞)

责任编辑:万海男
手机版
相关阅读
点击排行
编辑推荐
精彩图文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法律顾问 | 人员查询 | 手机版
本站所刊登的视频﹑信息和专题专栏资料
均为中廉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190328 值班电话: 13031055678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法律顾问:北京市隆安律师事务所 京ICP备19041149号-1 经营许可证:京B2-20192563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9041 出版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零字第朝200078 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京)字第16360号
技术支持:沈阳网站建设公司-开阳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