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片水域的警示牌有点倾斜,马上安排人加固;救生圈的绳索磨损了,必须今天全部更换!”近日,亳州市利辛县王市镇防溺水专项督查组在王市社区河段检查时,当场向村干部下达整改通知书。入夏以来,王市镇将防溺水工作作为回应群众“急难愁盼”的头等大事,通过高频督查、靶向整改、常态守护,织密织牢水域安全防护网,用实际行动守护群众生命安全。
拉网式督查,把隐患排查在萌芽。“孩子放学后总爱往河边跑,我们做家长的天天提心吊胆。”此前,多位村民在镇里“民情恳谈会”上道出担忧。王市镇水域资源丰富,境内有大小河流13条、池塘532处,夏季高温时节,青少年戏水、村民劳作靠近水域的频率增加,防溺水压力陡增。
为精准排查隐患,镇里成立由纪委、应急、教育、水利、环保等部门组成的5支督查队,采取“四不两直”方式开展拉网式检查。督查组重点查看“四个到位”:水域周边警示牌、救生圈、竹竿等防护设施是否配备到位;危险水域是否设置物理隔离;镇村(社区)护塘员是否按时开展巡查;学校防溺水教育是否覆盖到位。
“发现部分偏远池塘没有设置警示牌,23处救生设备老化,5个村的巡逻记录不完整。”首轮督查结束后,督查组形成问题清单,明确整改责任人和时限。针对偏远水域管理薄弱问题,镇里协调资金为所有水域新增警示牌86块、救生圈42套、救生竹竿60根;对3处水深危险区域加装防护栏1.2公里,从硬件上筑牢“第一道防线”。
靶向性整改,让防护措施落地见效。“以前觉得防溺水是学校的事,督查组指出我们村巡逻不到位后,才意识到这是人命关天的大事。”被约谈的王营村党总支书记路建东深有感触。针对督查中发现的“重部署、轻落实”问题,实行“三色督办”机制:对轻微隐患发黄色提醒单,限期整改;对设施缺失、巡逻缺位等问题发橙色督办单,镇分管领导跟踪督办;对整改不力的发红色问责单,严肃追责。
镇中心小学周边曾因河沟岸边植被茂密形成视觉盲区,督查组发现后,立即督促镇环保站联合学校清理岸边杂树,开辟出2米宽的安全通道,并安装太阳能警示灯,夜晚亮起的灯光成为“安全提示牌”。“现在孩子上下学路过河边,我们能看得清清楚楚,心里踏实多了。”学生家长王女士说。
为让防护措施“有人管、管得好”,王市镇创新推行“河长+网格员+志愿者”联防机制。全镇13名河长每周至少巡查责任水域1次,260名护塘员每日对辖区内水域进行“打卡”检查,30余名志愿者组成“护水队”,在周末、节假日等重点时段加强巡逻。督查组不定期抽查巡查记录,对5名未按要求巡查的网格员进行通报批评,确保防护措施不走过场。
常态化守护,将安全意识融入日常。“遇到有人落水,要大声呼救并寻找救生工具,千万不能盲目下水!”在中王社区文化广场,镇应急办工作人员正在为村民演示防溺水急救知识。硬件防护只是基础,提升群众安全意识才是根本,王市镇始终把宣传教育作为督查整改的延伸内容。
针对督查中发现的“宣传形式单一”问题,镇里组织开展“防溺水进万家”活动:学校每周开设1节防溺水专题课,发放《致家长的一封信》2000余份;村里利用大喇叭每天早晚播报防溺水常识,在微信群推送警示教育视频;卫生院医护人员走进各村,现场演示心肺复苏等急救技能,累计培训村民800余人次。
“以前总觉得孩子在浅水区玩没事,听完讲座才知道,哪怕是几十厘米深的水也可能出危险。”村民李大爷说,现在村里的大人们都会互相提醒,看到孩子靠近水边就及时劝阻。
截至目前,王市镇通过督查整改,已消除防溺水隐患36处,开展宣传活动45场次,今年夏季未发生一起溺水事故。镇党委书记李辉表示:“防溺水工作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我们将持续用督查压实责任,用整改消除隐患,用守护温暖民心,让每一片水域都成为安全区,让群众的安全感更可持续。”(袁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