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民生 > 安全 > 正文

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筑牢防汛救灾生命堤坝

2025-07-31 15:46:38 | 来源: 陕西省榆林市横山区财政局

当前正值“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华北、东北等地遭遇严重洪涝灾害,人民生命财产遭受重大损失。面对严峻形势,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全面落实防汛救灾主体责任”“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这既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的深刻体现,更是对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政治担当的实战检验。

压实政治责任,方能拧紧防汛“责任链条”。防汛救灾是一场与时间赛跑、与灾害较量的硬仗,容不得丝毫麻痹和懈怠。必须构建党政同责、逐级包保的严密责任体系,将责任压实到岗、传导到人。警惕“临阵磨枪”“汛过松劲”的侥幸心态,让“时时放心不下”成为防汛责任最坚实的注脚。健全信息共享、会商研判、联合调度、预警叫应、军地协同“五机制”,为高效协同作战提供制度支撑。云南“1262”机制将暴雨预警精准直达县乡一线,成功实现715人安全转移,正是机制保障力的生动印证。

落细防御措施,方能守住风险“薄弱环节”。防汛之要,在于“防”字当头,重在精准施策。必须聚焦水库、尾矿库、山洪危险区、城市内涝点“四类重点”,紧盯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及涉水旅游景区“两类场所”,开展拉网式、起底式隐患排查,确保无死角、零遗漏。应急响应必须分秒必争,救援力量要“箭在弦上”,物资储备须“超前布局”。贵州某地借助先进监测设备,在崩塌发生前5分钟精准预警,72名群众得以迅速转移。这深刻说明:科技赋能之下,精准预警信息足以“跑赢”奔涌的山洪。

强化基层赋能,方能打通预警“最后一公里”。基层是防汛救灾的前沿阵地,也是预警信息落地的关键一环。需持续升级“叫应”机制,变传统短信预警为电话直报责任人,确保预警信息在“神经末梢”被真正“叫醒”。四川甘孜在泥石流发生前10分钟,借助北斗系统成功预警,550名群众安全避险,科技支撑的力量令人惊叹。同时,必须发动全民力量,普及防汛知识、公开转移路线、组织避险演练,让群众成为防灾减灾的主人翁。风雨之中,更需要党员干部挺身而出,成为群众信赖的“主心骨”,如北京密云、河北涿州等地涌现的党员干部,用“逆行”身影筑起最坚固的“红色堤坝”。(陈凯)

责任编辑:王飞飞
手机版
相关阅读
点击排行
编辑推荐
精彩图文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法律顾问 | 人员查询 | 手机版
本站所刊登的视频﹑信息和专题专栏资料
均为中廉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190328 值班电话: 13031055678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法律顾问:北京市隆安律师事务所 京ICP备19041149号-1 经营许可证:京B2-20192563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9041 出版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零字第朝200078 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京)字第16360号
技术支持:沈阳网站建设公司-开阳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