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 > 地方动态 > 正文

献礼新中国71周年华诞——看呼和浩特市人民生活大变迁

2020-10-22 08:49:38 | 来源: 中廉在线

71年,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瞬。然而,新中国成立的这71年,是团结奋斗的71年,是翻天覆地的71年,是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胜利的71年。71年砥砺奋进, 71年春华秋实。新中国成立71年以来,这座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塞外古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古韵浓郁,焕发新生。呼和浩特市各族人民守望相助、顽强拼搏、开拓创新,用勤劳的双手共同建设了这座美丽的城市,用辛勤的汗水共同谱写了人民生活的新篇章,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一、焕然一新,“小”城变“大”市

71年前的归绥市,是一座破旧落后的塞外小城。1949年,呼和浩特市只辖新城区、回民区、玉泉区和郊区,只有新城、旧城、车站三个居民区,城区面积9平方公里,总人口62.8万人。1956年至1998年间,为适应城市发展需要,呼和浩特市不断扩大郊区建制。1998年末,呼和浩特市行政区划共辖9个旗县区,31个街道办事处,96个乡镇,412个居委会和1093个村委会,土地面积17224平方公里。截止2019年,呼和浩特市行政区划共辖9个旗县区,31个街道办事处,16个乡,29个镇,总人口312.64万人,总面积17186平方公里。

71年前,呼和浩特市内各种道路103公里,其中土路就有85公里,街道狭窄弯曲,路面凹凸不平。“无风三尺土,下雨一身泥”,是当时归绥市的真实写照。经过71年的建设,目前已形成国道、省道为干线,县乡公路为支线,四通八达、覆盖全市的公路网络。2019年末,公路客运量从1949年的1000人倍增到了2019年的354.9万人,公路货运量从1949年的8万吨增长为2019年的20668.4万吨,增速惊人。改革开放后,铁路和航空运输也得到发展。现如今,漫步城间,可见宽阔的柏油马路上车辆穿行,路两旁绿柳垂荫、松柏吐翠,依势而设的街心花园格调迥异、姹紫嫣红,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建筑与现代化写字楼相映成趣,凌空高架的立交桥、快速路穿梭其中,在散发出少数民族文明底蕴的同时,也展示出了现代化大都市风貌。

二、翻天覆地,“大”锅变“小”康

71年,不仅令呼和浩特市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居民生活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依靠凭证供应生活必需品的紧缺年代一去不返,取而代之的,是一个物资充盈的社会主义新时代。2019年,呼和浩特市城镇常住居民和农村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为46565和17190元,分别是1980年的113.9倍和121.1倍。建国71年间,城乡居民收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其中也经历了多次震荡起伏。纵观呼和浩特市经济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变化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国民经济恢复时期至“一五”计划时期(1949-1957)

解放初期,在呼和浩特市百业凋蔽、百废待兴,工农业生产极其落后,商业贸易十分萧条的大背景下,全市人民都处于“勒紧裤腰带”生活的状态。农村生产落后,生活贫苦。不少人在农村生活无着,成群结队流落城镇街头。衣衫褴褛、讨吃要饭者比比皆是。1949年,全市全部职工人数为6579人,职工平均工资仅为268元。在党中央、国务院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高度重视下,“三力支边”等一系列措施的推进使得呼和浩特市经济发展有所恢复。1952年,全市全部职工人数达19006人,是1949年的2.9倍,职工平均工资为350元,比1949年增长了82元,基本解决了“衣不果体,食不饱腹”问题。1955年,中央确定呼和浩特市为西北工业基地之一,更有力地推动了呼和浩特市的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经过恢复时期和“一五”时期八年时间的大规模经济建设,呼和浩特市国民经济得到较快的恢复和发展,农牧业经济、工业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得到进一步改善。1957年,全市全部职工工资为690元,比1952年翻了近一倍。

(二)“二五”计划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期间(1958-1979)

这一时期,在“大跃进”和“文革”的影响下,呼和浩特市经济发展不稳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市民生活也因此遭受剧烈波动。“大跃进”时期,在“以钢为纲”的背景下,全部职工人数大幅增加,但职工平均工资逐年下降。1960年,全部职工平均工资为572元,比1957年减少了118元。1961年,在贯彻执行党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下,呼和浩特市调整产业结构和比例关系,仅用三年时间就使国民经济重新回到了健康、稳定、协调发展的轨道上,居民生活也得到了短暂的稳定。1961年至1965年,全部职工工资从578元增长到717元。文革时期,由于片面推行“以粮为纲”,大批企业停产闹革命,刚刚有所恢复的经济又一次受到严重摧残,居民生活再次出现波动,全部职工平均工资整体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直到1979年才稳定到“文革”以前的水平,全部职工平均工资与1966年持平,为681元。

(三)改革开放初期至“十一五”计划时期(1980-2010)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呼和浩特市经济随之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全市各族人民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一核双圈一体化”、奶业兴市等机遇和战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扎实推进改革发展稳定等各项工作,呼和浩特市经济、交通、文化、教育、科技和文化建设等方方面面都有了长足发展,人民生活也告别了“大锅饭”时代,实现了“大跨步”,直奔“小康”。“十一五”期间,呼和浩特市实现了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翻一番的目标。2010年,城乡居民收入绝对值分别为26174元和8749元,年均增速均达到14.7%。全市全部职工平均工资为37685元,是1980年763元的49.4倍。此时期,城乡居民收入渠道多元化,收入内部结构也有所优化。从四项收入来看,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成为新的增长亮点,其增速超过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在可支配收入中的比重有所上升。

(四)“十二五”规划至“十三五”规划时期(2011-2018)

“十二五”时期,全市按照“打造两个一流、推进三个建设、实现两个率先”总体要求,着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努力建设“五个基地”,全力打造“六道亮丽风景线”,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重大跨越,人民生活得到巨大实惠。2019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46565元和17190元,比2011年28877元和10038元的绝对值增长了17688元和7152元,年均增速分别为7.0%和8.0%,增速进入个位数时代。此时期,经济发展已不再唯增速而论,调结构、稳增长是此阶段经济发展和收入增长的显著特征。与此同时,农村增速超越城镇,基尼系数较“十一五”时期明显收窄,收入分配结构有所改善,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

(五)城乡可支配收入现状及展望

呼和浩特市作为内蒙古的省会城市,其经济发展和收入水平对内蒙古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影响举足轻重。2019年,全国共有9个省份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28228元的全国平均水平,内蒙古位列其中,是其中唯一一个中西部地区。2019年,呼和浩特市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5683,高于全区平均水平7307元。分城镇和农村来看: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6565元,高于全区平均水平8260元,绝对值位于全区第3位;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190元,高于全区水平3387元,绝对值位于全区第6位。在26个省会城市中(长春除外),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位列第7位和第13位。与同是西部重要省会城市的西安(隶属陕西)、兰州(隶属甘肃)和银川(隶属宁夏)相比,呼和浩特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高出7836元、11551元和10978.7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高出3904元、4822元和3029.8元。

能否实现城乡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奋斗目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衡量之一。结合呼和浩特市城乡居民收入发展实际,要实现这一奋斗目标,到2020年,全市城乡居民收入绝对值要分别达到50348元和17492元。截至2019年末,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2010年相比增长了92.5%,离人均收入翻一番目标差3783元,年均增长率为8%;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2010年相比增长了96.6%,离人均收入翻一番目标仅差302元,年均增长率为10%。因此,到2020年,只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年均增长率分别高于4%和0.9%,就可实现城乡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按照现阶段呼和浩特市经济社会发展态势来看,呼和浩特市能够实现城乡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奋斗目标。

三、耳目一新,“大”众变“小”资

71年前,“米袋子”和“菜篮子”几乎是人们的全部生活消费支出。现如今,“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你买不到”、“超前消费、提前享受”才是现代人生活消费的真实写照。据统计,1980年至2019年,城乡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分别以年均11.8%和13.7%的速度快速增长。2019年,呼和浩特市城乡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分别达29988元和15440元,分别是1980年434元和121元的69.1倍和127.6倍。纵观呼和浩特市居民生活消费情况,食品支出占比逐年减少,衣着、居住、生活用品、教育娱乐、交通通信、医疗保健等支出逐渐充盈和丰富,消费结构悄然发生改变。

(一)食品烟酒支出:“大米汤”变“小养生”

曾几何时,“大鱼大肉”是人民饮食的一种奢望,而现如今“少油少盐”、“清单爽口”才是人们口中的“好饭”。数据资料显示, 2019年,呼和浩特市城镇常住居民人均食品支出为7284元,是1980年228元的32倍;农村常住居民人均食品支出为4390元,是1996年660元的6.7倍。2005年以后,粮食在食品消费中的比重下降到10%以下。肉禽及制品、菜、蛋、奶及奶制品、水产品、干鲜瓜果等营养丰富的食品消费量则呈现不断增加的态势,主食消费比重不断下降而副食消费水平明显提升,人们更加注重饮食结构,食品消费讲究精细、营养。自1980年以来,衡量家庭富足程度和生活水平的“恩格尔系数”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在反映人们生活质量显著提高的同时,也体现了呼和浩特市城乡居民生活质量从“为吃发愁”到“衣食无忧、追求品质”的飞跃。

(二)衣着支出:“大花袄”变“小个性”

过去,“蓝黑灰”的衣着色调以及合身的单一款式剪裁是服装的总基调,一件大花袄、一身中山装就可以成为整条街上最靓的“仔”。而当今,质感色彩的搭配已经成为了一种时尚、一种学问。职业装、休闲装、晚礼装,春夏秋冬季新款,各色衣着塞满衣柜,“正式场合才舍得拿出压箱底的中山装”的时代早已成为曾经。2019年,呼和浩特市全体居民在衣着上的支出为1981元。而1981年,衣着支出仅为77.04元。人们在穿着方面不再缩手缩脚,反而更加追求品牌和个性,服装种类五花八门,在服装消费中更加注重“设计”。在衣着支出上主要体现在成衣化和多元化。一是购买成衣的支出比重增加。以前,人们喜欢买布制衣,一件衣服可以改很久、穿很久,棉布、化纤布、呢绒、绸缎等制衣材料在衣着支出可达四分之一以上。渐渐地,“买布制衣”的情况不断减少,品牌成衣成为人们的“心头好”。二是衣着款式多样化。随着人们对时尚和品位的追求,衣着更新换代速度加快,分类越来越细、款式越来越多,设计感强、独特性强是当今时尚,“撞衫”成为当今青年人买衣的禁忌。

(三)居住支出:“大杂院”变“小高楼”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住房制度改革的深化以及“安居工程”的实施,城乡居民的居住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一是表现在居住面积上。2019年,城市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为33.7平方米,是1985年6.5平方米的5.2倍;农村人均生活用房31.9平方米,是1985年10平方米的3.2倍。2019年,城镇居民户均自有现住房面积为92.7平方米,;农村居民户均自有现住房面积为83.3平方米。二是表现在住房拥有率上。2019年,呼和浩特市城镇常住居民家庭现住房房屋来源中,购买商品房的占比57.7%,自建住房占比14.9%,拆迁安置房占比9.5%,购买房改住房占比7.6%,住房拥有率达90%;农村常住居民家庭现住房房屋来源中,自建住房占比83.5%,购买商品房占比6.7%,拆迁安置房占比3.7%,住房拥有率为94%。三是表现在居住环境,特别是居民住房配套设施上。2019年,59.4%的城镇家庭炊用状况为管道天然气,75.7%的家庭自装热水器,71%的家庭使用水过滤器。农村常住居民家庭住房主要建筑材料为钢筋混凝土、砖混、砖瓦结构的比例达91.6%,住宅外道路路面为水泥或柏油路面的比例为93.9%,农村住宅有管道供水入户的比例为90%。

(四)交通通信支出:“大步走”“书信通”变“小错峰”“网络通”

建国初期,除了步行,人们主要的交通工具就是自行车,主要的通讯方式则是书信。加之道路环境差,通讯条件差,出行和通讯非常不便。城镇和农村交通通信费用支出在生活费支出的占比微乎其微。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以及现代立体交通网络格局的形成,交通支出比重不断增加。城市居民每百户拥有汽车量从2001年的一辆增长到2019年的59.3辆,农村每百户拥有汽车量从2003年的3.4辆增长到2019年的38.8辆。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进步和通信成本的降低,微信、QQ等新兴通讯方式兴起,通信变得非常便利。2019年,城市每百户拥有移动电话231.8部,是1998年2部的115.9倍,其中使用互联网的手机为192.7部。农村每百户拥有移动电话222.1部,是2000年6部的37倍,其中使用互联网的157.4部。数据显示:2019年,呼和浩特市城镇居民交通通信支出4333元,农村居民交通通信支出1967元,分别在城镇和农村生活的消费支出占比14.4%和%12.7%。

(五)用品及服务支出:“三大件”变“小三样”

建国初期,手表、收音机、缝纫机这“三大件”是青年炫富的资本。80年代以后,彩电、洗衣机、电冰箱这“三大件”成为了反映家庭生活水平的标尺。现如今,这些耐用消费品已经成为每个家庭的生活必备品,从“高档高配”变成了“基本低配”。耐用消费品的种类也越来越多,计算机、手机、空调变成了新的“小三样”,微波炉、摄像机、音响、高档乐器、抽油烟机、吸尘器、健身器材等也进入到越来越多的家庭中。截止2019年,呼和浩特市城镇居民每百户拥有空调、计算机、洗衣机、彩电、冰箱分别是14台、60台、99.9台、99.9台和106.2台,农村居民每百户拥有空调、计算机、洗衣机、彩电、冰箱分别为1台、22.3台、94.9台、98.6台和104.7台。同时,与过去“用到坏再换”的消费观念不同,人们现在更多注重其功能和效用,加之耐用消费品更新换代速度加快,电视、洗衣机、空调、手机等用几年就会换。2019年,呼和浩特市城镇居民生活用品及服务支出1959元,农村居民生活用品及服务支出757元。

(六)教育文化娱乐支出:“轻教无娱”变“重教小娱”

建国初期,“温饱”是首要问题,因此与吃穿无关的教育文化娱乐,基本不在居民消费行列之中。1991年,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在生活费支出中的占比不足2%。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观念也在不断转变,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1998年,城市居民用于文化娱乐服务的支出为430.87元。2019年,城市居民用于教育文化娱乐服务的支出为3517元,是1998年的8.2倍。农村居民的教育文化服务支出也逐年增加。2019年,农村居民用于教育文化娱乐服务的支出为1717元,是1998年的10.7倍。一方面,人们越来越注重对孩子的教育问题,在教育支出上肯下“血本”。另一方面,看电影、K歌、读书看报、旅游度假等消费已经成为人们“忙里偷闲”的业余生活中的重要消遣。

(七)医疗保健支出:“小医疗”变“大保健”

以前,人们非常不愿意去医院,遇到头疼脑热,就买点儿药回来,觉得医院是个不祥之地,甚至可能“提医色变”。1991年,城市居民医疗保健支出在生活费支出的占比2%,其中,城镇居民花在药及医疗用品上的支出是医疗保健费的2.5倍。农村居民医疗保健支出在生活费支出的占比2.4%,农村居民花在医药卫生用品上的支出是医疗费的5倍。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全和医疗保健意识的增强,人们花在保健、门诊和体检上的支出不断加大。2019年,呼和浩特市城镇居民医疗保健支出为2746元,农村居民医疗保健支出为2242元,与1998年相比,分别是其135.3倍和49.9倍。医疗保健观念也发生了转变,从过去“有病治病”转变为现在“没病预防”。

回眸新中国成立71年以来呼和浩特市人民生活的大变迁,可谓道路曲折,成就辉煌,这既是党和国家发展“大脉络”下的一条“大动脉”,也是全市各族人民艰苦奋斗、积极探索、勇往直前“大跨步”下的一条“康庄大道”。展望未来,我们深信,呼和浩特市各族人民的生活将会更加幸福和美好!(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赛罕区纪律检查委员会宣传部 孙颖)

责任编辑:万海男
手机版
毕业论文网
相关阅读
点击排行
编辑推荐
精彩图文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法律顾问 | 人员查询 | 手机版
本站所刊登的视频﹑信息和专题专栏资料
均为中廉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190328 值班电话: 13031055678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法律顾问:北京市隆安律师事务所
京ICP备19041149号-1
经营许可证:京B2-20192563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9041
出版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零字第朝200078 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京)字第163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