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连民心,枝叶总关情。《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为新时代民生保障工作指明了方向。身处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党员干部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深耕为民情怀中显担当,在办好民生实事中见真章,在改进工作作风中求实效,让惠民答卷更加温暖人心。
以思想领航构筑民生坐标,校准为民服务的精神航向。思想的高度决定行动的力度。《管子》所言“政之所兴在顺民心”的民本理念,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提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引领中国革命走向胜利。新时代党员干部更要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生工作的重要论述,将“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深植灵魂深处。具体实践中,要建立健全理论学习长效机制。通过组织生活“第一议题”制度,将对标对表中央民生政策作为政治自觉;利用基层党校、微型党课等形式,定期开展民生专题学习研讨;建立领导干部联系困难群众制度,让理论学习在民生实践中检验成色。
以实干筑基诠释惠民担当,办好群众关切的头等大事。民生改善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新时代民生工作更需要聚焦“急难愁盼”,把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要构建“三级联动”工作机制:对教育、医疗等基础性民生需求,建立普惠保障网络;针对“一老一小”等特殊群体,定制精准服务包;对于住房保障等历史欠账,实施集中攻坚行动。浙江“浙里办”平台整合2000多项政务服务,将民生服务从“能办”升级为“好办”。深圳推出的“长者助餐服务”,既解决了老人“吃饭难”问题,更搭建起情感交流平台。这些创新实践启示我们,民生服务贵在用心用情用力。
以作风保障坚守为民初心,织密党群关系的血肉联系。作风是党群关系的晴雨表。郑板桥“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的为民情怀,理应成为当代党员干部的价值追求。要推行“四零”工作法:政策落实零时差,建立民生政策快速响应机制;诉求解决零积压,完善民生问题分类处置闭环;服务群众零距离,推动政务服务事项“掌上办”;监督问责零容忍,将民生工程满意度纳入考核硬指标。江苏南通构建的“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治理模式,通过30万基层网格员精准收集民意,让政策制定更接地气。这种工作方法实现了从“干部端菜”到“群众点单”的转变。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新时代党员干部要始终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满意作为最高标准,用脚步丈量民情,用实干赢得民心。当千万党员都成为改善民生的行动者,当每个基层党组织都成为服务群众的先锋队,我们就能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征程中,交出让党和人民满意的时代答卷。这份答卷,终将由历史和人民来评判,而我们有信心让满分成为共同的追求。(岳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