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干部是党和国家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是服务人民群众的“最前沿阵地”。然而,长期以来,基层干部面临着考核任务繁重、形式主义突出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基层工作的高效开展和干部的积极性。因此,推进简政优考,优化基层干部考核机制,不仅是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迫切需要,更是激发基层干部活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
精简指标,轻装上阵。优化考核指标,为基层干部减负增效,是当前基层治理的关键所在。白居易曾云:“善除害者察其本,善理疾者绝其源。”基层干部面临繁重的考核任务,考核指标过多、过细、过杂,让他们疲于应付,难以集中精力抓落实,这不仅影响了基层工作的效率,也挫伤了干部的积极性。因此,必须从源头上找准病灶,对症下药,对考核指标进行“瘦身”,去除那些不必要的、重复的、形式主义的指标,确保考核内容更加精准、更具实效。“化繁为简,既防‘泛化’更防‘跑偏’。”考核指标应紧扣中心工作,服务大局,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过多的考核指标容易导致考核工作的形式化和表面化,必须动态调整考核指标,根据实际情况及时优化,做到评有标准、管有规则。“减量提质,既要‘去伪’更要‘存真’。”考核的核心在于考大事、考实事、考硬事,而不是看材料、看痕迹。因此,在精简考核指标的同时,要注重考核的实效性,多看现场、少看材料,多看效果、少看数字。通过科学合理的考核指标设置,引导基层干部将精力集中在实际工作上,而不是忙于应付考核。
革故鼎新,求真务实。创新考核方式,促基层干部实干担当,是推动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传统的考核方式往往存在形式主义、痕迹主义等问题,导致基层干部疲于应付,难以真正聚焦于民生福祉和事业发展。因此,唯有革故鼎新,求真务实,才能为基层治理注入新的活力。“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创新考核方式,首先要摒弃繁琐的形式主义,回归考核的本质。过去,基层干部常常被要求填写大量的表格、提交繁杂的材料,以“留痕”作为工作成效的评判标准。这种做法不仅浪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还容易滋生形式主义的歪风。如今,各地纷纷推行“四不两直”的考核方式,力求真实了解基层工作情况,这种“去芜存菁”的创新举措,正是对形式主义的有力破除。《资治通鉴》中提到“用人如器,各取所长”,这意味着考核方式应注重干部的实际能力和工作成效,而非表面的痕迹和材料。通过创新考核方式,将考核重点从“留痕”转向“留绩”,从“材料政绩”转向“实际成效”,可以更好地激发基层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在创新考核方式的过程中,还需注重实效,以“求真务实”的态度推动基层工作。例如,一些地方通过建立科学的差异化考核体系,根据地区的实际情况和工作任务,制定个性化的考核指标,避免“一刀切”的考核模式。这种因地制宜的考核方式,不仅更加精准,也更能体现公平性和科学性。
以考促治,激浊扬清。强化考核应用,助基层干部奋发有为,是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重要保障。“为政之要,惟在得人。”考核不仅是衡量基层干部工作成效的标尺,更是激励干部担当作为的重要手段。强化考核应用,关键在于将考核结果与干部的选拔任用、激励约束紧密结合。通过建立科学的考核机制,让“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形成鲜明的用人导向。多地通过开展“担当作为好干部”评选,将考核结果与干部的实际表现挂钩,激励干部在实干中担当作为。“激浊扬清,以立天下之大本。”考核不仅要激励先进,更要鞭策后进。通过考核发现基层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纠偏,引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在考核中,应注重结果导向,聚焦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避免考核形式主义。同时,要强化正向激励,对考核优秀的干部给予重点关注和优先推荐,形成“用好一个人、激励一大片”的效果。“以考促治,以治促效。”强化考核应用,还需注重考核结果的反馈与运用。通过及时反馈考核结果,帮助基层干部查找不足,传导压力,激发动力,推动基层治理的持续改进。此外,应减少不合理的考核指标,避免“一刀切”,让基层干部能够轻装上阵,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实际工作中。
简政优考,是为基层干部松绑减负、赋能增效的重要举措。通过精简指标、革故鼎新、以考促治,让基层干部从繁杂的考核任务中解脱出来,轻装上阵,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服务群众、推动发展的实际工作中,为基层治理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夏吴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