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是新时代共产党人作风建设的精神坐标,更是基层工作者服务群众的行动指南。作为新时代青年社区工作者,我们既是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也是联系群众的“毛细血管”,践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不能停留于文件诵读,而要在知行合一中实现三重境界的跃升,让八项规定精神在基层土壤中开出为民服务的实践之花。
以思想破冰引领作风突围,筑牢信仰之基。青年工作者初入基层,往往面临思想认知的“三重迷雾”:或是认为八项规定是领导干部的“专属纪律”,与普通工作者无关;或是将其简单理解为“不摆鲜花、不拉横幅”的形式约束;更有甚者将其视为束缚手脚的条条框框。但是在实际工作中,通过观看警示教育片,我们也时常可以看到有同龄人因违规收受礼品等情况而被处分的反面典型案例,这警示我们,破除认知误区需要从思想根源入手,将八项规定精神转化为“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价值追求。通过建立“晨读一刻钟”学习机制、开展“作风建设青年说”大讨论,让八项规定从墙上的制度变成心中的标尺。
以躬身实践诠释服务本色,架起连心之桥。在数字化治理浪潮中,青年工作者容易陷入“指尖上的形式主义”陷阱。践行八项规定不能止步于技术革新,更要回归“面对面”“心贴心”的服务本质。青年社区工作者要善用专业特长破解作风顽疾,例如可以通过“小巷管家”工作日制度,每周带着政策汇编、民情日记走进楼栋院落;建立“社区茶馆”民情收集机制,在聊天唠嗑中捕捉治理盲点。只有把岗位作为作风建设的主战场,才能让八项规定精神在专业实践中绽放光彩。
以制度创新守护清风正气,夯实长效之治。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青年党员不仅是制度的执行者,更应成为制度的创新者。在日常工作中,要积极参与基层“微制度”建设,在主题党日中发起“制度补丁”行动,针对公务接待、福利发放等易发问题设计“操作流程图”;成立由居民代表组成的“作风观察团”,让群众成为作风建设的“阅卷人”;还可以通过创设“青年社区工作者廉洁成长档案”,将参加民情恳谈会次数、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等纳入考核,让每一次组织生活、每一个廉政承诺都留下不可篡改的青春印记。
从认知破冰到行动突围,从技术赋能到制度创新,青年社区工作者践行八项规定精神的过程,本质上是对初心的坚守、对创新的探索、对使命的担当。当每个青年工作者都能将八项规定精神转化为“一枝一叶总关情”的为民情怀,转化为“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实干精神,转化为“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制度自觉,我们就能在基层治理的星辰大海中,书写属于新时代青年干部的作风答卷。(滕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