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徐徐展开,新时代的“赶考”征程已然启航。青年干部作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生力军,既是这场伟大变革的见证者,更是躬身入局的答卷人。从梁家河窑洞里的煤油灯到乡村振兴一线的智慧农业大棚,从脱贫攻坚战场上的泥泞脚印到科技创新前沿的实验室数据,历史与现实交织的坐标系里,青年干部当以"赶考"的清醒和坚定,在时代答卷上书写属于青春的华章。
一、以理想为墨,绘就信念的底色
百年前,平均年龄28岁的中共一大代表们,在嘉兴南湖的红船上擎起马克思主义的火炬。这种穿越时空的精神力量,始终是青年干部最宝贵的精神基因。今天的青年干部更需从“真理的味道非常甜”中品味信仰的甘醇,在“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里感受信念的硬度。当“躺平”“佛系”的杂音泛起时,我们要像黄文秀那样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像航天青年团队那样把梦想镌刻在星辰间,用理想信念的"定盘星"校准人生航向。
二、以实践为砚,磨砺担当的锋芒
王阳明在龙场驿悟道时强调“知行合一”,这种实践智慧至今闪耀。新时代的基层治理如同“瓷器店里抓老鼠”,既需要绣花功夫的精细,又要有担当作为的魄力。北京“接诉即办”改革中,90后干部开发智能派单系统提升民生诉求响应速度;浙江数字化改革前沿,青年公务员用“法”破解传统治理难题。这些生动实践告诉我们,坐在办公室碰到的都是问题,深入基层看到的全是办法。
三、以斗争为笔,勾勒时代的轮廓
苏轼在《晁错论》中写道:“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当前改革进入深水区,青年干部更要涵养“草摇叶响知鹿过”的政治敏锐。面对科技创新“卡脖子”难题,要有“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坚韧;在乡村振兴主战场,要保持“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闯劲;当遭遇急难险重任务时,更要锤炼“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战略定力。这种斗争精神,不是好勇斗狠的匹夫之勇,而是把握历史主动的智慧担当。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青年干部的“赶考”永远在路上。当我们把个人奋斗融入国家发展的江河,用青春热血浇灌民族复兴的梦想,新时代的答卷必将绽放出绚丽的光彩。正如《诗经》所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青年干部当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在时代的考卷上写下无愧于历史、无愧于人民的青春答案。(陈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