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农业农村部下发通知要求各地进一步全面排查毁麦开工、青贮小麦等各类毁麦情况,对违法违规行为,发现一起处理一起。近日,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统筹考虑农资市场价格走势和农业生产形势,中央财政下达资金100亿元,再次向实际种粮农民发放一次性农资补贴,支持夏收和秋播生产,缓解农资价格上涨带来的种粮增支影响,进一步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短短不到半月,国家层面就“惩补”并举,大力鼓励农业生产。究其背后缘由,就是要在疫情冲击之下,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笔者认为,端稳中国“饭碗”,需要从以下三方面来同向发力。
耕地保护制度要“长牙齿”,国家粮食安全才有根基。随着农村青壮年进城务工潮流化,农村耕地撂荒,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等问题此消彼长,严重威胁到我国“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的底线。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如果耕地沦为“非农化”、“非粮化”,那么我国的粮食安全就失去了根基,地方各级部门,必须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大执法监督力度,严厉查处违法违规占用耕地从事非农建设的行为,做到监管不松劲,整治不手软,问责不留情,守住国家粮食安全的根基。
农民种粮要有“钱景”,国家粮食安全才有保障。受新冠疫情影响,农资产品价格上涨,农民种粮成本大幅提高,再加上极端天气的频繁出现,农业生产受损严重,损害到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导致了割青麦作饲料,部分地方耕地无人种植的现象。因此,适当提高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向实际种粮农民发放一次性农资补贴,正是为了让种粮农民不吃亏、有钱赚,要把一系列实实在在的惠农红利送到农民手上,让他们多获利、多得利,有“钱景”,才能彻底避免人为因素导致的粮食减产。
大力培育“田秀才”,国家粮食安全才有底气。粮食安全,人才是关键,近年来,虽然出现了一大批青壮年劳动者在现代农业技能培训和实践锻炼中发展成为善经营、懂技术、会管理的农村优秀实用人才的可喜变化。但仍旧满足不了我国农业生产的人才缺口。因此,各级党委政府和组织部门要在引进和培育农业农村优秀人才上多下功夫,吸引大量优秀人才投身乡村振兴事业。积极开展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农业职业经理人经纪人和青年农场主为重点的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工作,发展壮大一支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加强乡村农业、教育、卫生等领域专家服务基地建设,让乡村人才在项目带动和专家引领下快速成长。
粮食稳,天下安,只有始终重视和高度攻关,加强我国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才能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确保14亿人吃饱、吃好、吃安全。(云南省砚山县委组织部 沈树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