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中央向广大技能人才和劳动模范致以诚挚的问候,向广大劳动群众致以节日的祝贺。习近平总书记在贺信中指出,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适应当今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需要。的确,“工匠精神”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历史传承,也是如今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更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工匠精神”是历史的传承。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工匠精神”无处不在。1939年在河南安阳市武官村出土的后母戊鼎,是中国古代最重的青铜器,它的铸造充分体现出商代后期规模宏大、组织严密、分工细致的高度发达的商代青铜文化。现存于河北省石家庄市赵县城南洨河之上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年代久远、跨度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单孔坦弧敞肩石拱桥,其建造工艺独特,在世界桥梁史上首创“敞肩拱”结构形式,被誉为千年屹立不倒的石桥。除了这些历史实物的见证,极具“工匠精神”的匠人也层出不穷。春秋时期的鲁班,发明的墨斗、刨子、钻子、锯子沿用至今;东汉时期杰出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张衡,他发明的浑天仪、地动仪为中国天文学、机械技术、地震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中华民族是开拓进取、敢于创新的民族,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一系列发明结晶,推动着时代的发展,映射出中华民族“工匠精神”的历史渊源。
“工匠精神”是现实的需要。时代的大潮奔涌向前,工业化进程是现代化强国的必由之路,而“工匠精神”就如同催化剂般,激励着劳动人民投身发展的浪潮中。中国改革开放四十余年来,企业已由粗放式发展模式转向高质量发展,资源节约和生态环保理念逐渐被企业认可,成为这个时代的主旋律。过去,“山寨”一度成为中国产品的代名词,影响了中国产品的品牌形象,抹杀了一大批一线工人的勤劳奉献。随着市场的有序发展,华为、格力、大疆、福耀玻璃等一众优质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品牌相继涌现,为中国工匠、中国创新正名,也让世界看到了中国人的“工匠精神”。如今,在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弘扬“工匠精神”是极其必要的,它就像一面旗帜,指引劳动者建立良好的职业品质,激发国人对民族精神的认同。
“工匠精神”是未来的趋势。从刀耕火种到蒸汽时代,再到人工智能,推到人类发展最重要的因素是技术的革新,而技术的升级换代依靠的是人类的发明创新。“工匠精神”在发明创新中的作用至关重要,没有钻研进取的心态,没有敢为人先的勇气,则易满足现状,止步不前。近年来,工业自动化不断发展,流水线上所需工人大幅减少,没有高超的职业技能将被时代淘汰。面对这一发展趋势,具备勤学苦练、深入钻研、勇于创新、敢为人先等“工匠精神”的劳动者将更具竞争力。作为基层干部,要以身作则,对照“工匠精神”具体外在表现,严格要求自身,并在日常工作中加强弘扬“工匠精神”,营造人人尊重劳动者、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凤城街道办事处 吴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