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习近平对深化东西部协作和定点帮扶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全党要弘扬脱贫攻坚精神,乘势而上,接续奋斗,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脱贫攻坚胜利不是终点,是推进乡村振兴事业的起点,在过渡衔接期内要做好“人才、基建、产业”三篇文章,扎实助力乡村振兴。
做好“人才”文章,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乡村振兴关键在“人”。要因村而异选派“即插即用”型干部,打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农村干部队伍,解决乡村“干部荒”的共性问题。要积极招贤纳士,吸引乡贤回归,鼓励大学生返乡创业,齐心协力为家乡的乡村振兴出谋划策。要深入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让“科技”的种子在乡村大地上萌芽,运用专业技术与先进理念破解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实际难题,通过“科特派”的“传、帮、带”,培育出会科技、用科技的农村“本土专家”,切实加快农业现代化的脚步。
做实“基建”文章,为乡村振兴补齐“硬件短板”。“要想富,先修路”的观念不过时。纵横的乡村公路好似充满活力的“动脉”,承载着幸福和希望,串联着发展与未来。修路致富只是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助推乡村振兴的一道缩影,要统筹文化、教育、医疗、生态保护等方面内容,全面推进乡村建设行动,补齐乡村硬件设施。这一过程中要力戒形式主义,不搞劳民伤财还得不到群众认可的“面子”工程,一切以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兼顾“实用性”和“协调性”,把钱花到“刚需”上,把“好钢”使到“刀刃”上,真正提升群众获得感。
做活“产业”文章,为乡村振兴增添内生动力。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基石。生搬硬套、削足适履只会导致产业的“水土不服”,不仅富民强村无从谈起,还会造成时间、经济成本的浪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要振兴,因地制宜选择富民产业是关键。”所以我们要秉持绿色发展理念,立足本土优势产业资源,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产品质量、提高产品知名度、拓宽产品销售渠道。要推广“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念好“互联网+特色文化+生态环境”的口诀,充分释放乡村资源禀赋的价值,推动乡村产业发展行稳致远。(福建省武夷山市星村镇黎新村党群工作者 杜文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