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彪炳史册,伟大成果激荡人心。中华民族消灭了几千年来难以治愈的贫困绝症,将人类社会发展向前推进了一大步。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深化东西部协作和定点帮扶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指出,全党要弘扬脱贫攻坚精神,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脱贫未终,振兴已始,如何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是当前“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乡村全面振兴是脱贫攻坚的后半篇文章,更是全面消除贫困的必由之路。“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的乡村蓝图已经绘就,党员干部作为乡村蓝图的实际“施工者”,需乘势而上,接续奋斗,打通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梗阻”,让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有序有效。
理清工作思路,积蓄势能巩固5年过渡期。《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指出,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后,设立5年过渡期。这5年过渡期不是舒适期,而是两手共抓、同向发力的“奋斗开局期”,是积蓄势能、持续帮扶的“巩固期”。各级党委政府要从解决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为重点转向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用政策保障和就业扶助守住脱贫攻坚成果的良好局面。要结合“十四五”规划,坚持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良性互动,因地制宜出台适合本地区农村发展的振兴方案。在过渡期内再赶考一次,再奋斗一场,再大干一把,开创乡村振兴新局面。
坚持群众主体,激发乡村全面振兴内动力。把人民放在改革发展的中心地位,让人民群众成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动乡村振兴的历史推动者,发展的内生动力则取之不竭。就“人”而言,仍然需坚持扶志扶智相结合,防止政策养懒汉和泛福利化倾向,同时,注重发挥奋进致富典型示范引领作用,激励那些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人口勤劳致富。就乡村产业而言,要根据各地的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发展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优势特色产业体系,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创新发展模式,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需要,实现村集体和农民双增收。做好“人才”与“产业”的衔接工作,以人发展产业、以产业吸引人才,互促互助,形成良性循环。
赓续奋斗精神,传稳历史性转移的接力棒。从“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到“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脱贫攻坚到乡村全面振兴的历史性交接已然在乡村田野上悄然进行。征途漫漫,唯有奋斗。1949年中共中央起程前往北平时,毛泽东主席意味深长的用进京“赶考”来作比喻。站在“十四五”开局的起点上,面对深度、广度、难度丝毫不亚于脱贫攻坚的乡村全面振兴之“考”,广大党员干部要在成长中不断磨砺本领,保持直面问题解决问题的勇气。不因艰难繁重而退缩,不因征程坎坷而却步,将群众期望作为奋斗的旗帜,将建设富美中国作为追求的方向,答好乡村振兴的时代答卷,让脱贫之果落地,让振兴之花绽放。(詹淑婷 福建省三明市清流县里田乡党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