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内核,是民族的灵魂血脉。没有文化的浸润,就像是没有灵魂的躯壳;没有文化的引领,就像是没有意识的提线木偶。文化之功如筑城之石,把基层的文化夯实、盘活,才能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辛福感。
把好质量关,提供优质文化内容。基层文化内容多元,繁多复杂,社会更新日新月异,基层文化也需要得到更新,输送符合基层群众需求的文化,让好钢用在刀刃上,为社会节约有限的资源和力量,避免出现内容陈旧、不符合农村实际、农民需求、农业发展的“一锅煮”和“一招鲜”的现象。同时,内容设计要精细,内容供给方式要多元,避免出现粗制滥造的现象。作为基层服务者我们需要在内容上为群众把好关。
创新服务形式,提供细致服务。目前,大部分农村都有农家书屋、群众活动等基础文化设施,也利用互联网等科技技术进行信息联通,构建好公用文化服务网,实现了公共文化资源共享。但是没有真正惠及到群众,群众需要更加细致、更加周到的“上门服务”。手把手,实打实的去教群众们如何使用公用文化服务网,如何学习、分享文化资源。因此作为基层服务者的我们,责无旁贷,应该主动担起教授群众的责任,为群众提供高质量、细致周到的文化共享服务。
激发群众参与性,建设基层文化。内容供给和服务形式已是标本兼顾了,做好这两件事,群众的满意的不难提高。但是如何激发群众的参与积极性呢?我们应该有针对性的去实施,首先我们应该清楚群众不单单指农民,它包括了各行各业、各类主体,只要时有心参与、有力参与的对象,我们都应该举手欢迎。比如文化自愿者、乡村电影放映员等都应该加入到基层文化群众的队伍中来。作为基层服务者,我们应该大力宣传,让群众看到基层文化的前景,激发群众的积极性。
文化深耕于大地,根植于人民。是群众的精神食量。作为基层服务者,内容供给有人气,服务形式受欢迎,群众满意都参与。是我们基层文化建设的发力点,只有坚持用之于民、惠及于民,才能更好的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林湧泽 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万安镇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