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之魂,文以化之;国家之神,文以铸之。从东山县南埔村复苏红色文化,走出特色致富新路,到厦门立足闽南文化推进“岛外大发展”,地方文化已成为撬动乡村振兴难点的杠杆。但如今许多乡村中仍旧存在“天价彩礼”,“铺张浪费”等陈规陋习,乡村振兴工作举步维艰。为此,我们基层工作可从乡村文化入手,整治陋习,濡化民心,重塑乡风,对乡村文化做到保护与传承并重,吸收与展示同抓,创新与扬弃齐观,如此乡村文化方能助力乡村振兴。
保护与传承两腿走,守护乡村振兴星星之火。乡村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火种,广袤的乡村就是乡村文化燃烧的高台。如今不论是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设立,还是传统节日特色优良民俗的复苏都体现出国家对于乡村文化的重视与保护。但许多乡村文化得到了政策的保护却由于无人继承而面临着再次“熄灭”的窘境。因此乡村文化的保护工作与传承任务必须齐头并进,如此才能守护中华文化的火种,如此乡村振兴之火方可燎原。
吸收与展示两手抓,挖掘乡村振兴源头活水。当今世界交通便利,信息畅通,不同文化之间的阻隔早已被无声打破。有选择地吸收其他文化的优点或许将与原文化发生巧妙的“化学反应”,从而迸发令人瞩目的活力。但关起门来做文化改造并不能带动文化产业发展,再鲜活的文化也必须做好文化展示,如举办民俗节日,发布特色旅游产品等。只有做好乡村文化展示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才、投资和关注,才能振兴乡村文化产业。
创新与扬弃同发展,修炼乡村振兴护体神功。文化创新给了乡村文化发展新的历史契机,使其得以汲取时代的养分,再次生长。乡村文化中包含的各种陋习若不及时整治也会形成“病灶”荼毒乡村文化。在创新乡村文化的同时,必须及时破除陈规陋习,移风易俗,才能减少乡村“文化病”的发生。乡村文化有了“养分”又少了“病灶”,乡村自然风朗气清,乡村面貌自然焕然一新,乡村振兴的事业自然稳步推进。
乡村振兴事业关系到国家发展大计,关系到民生福祉,必须各方面工作扎实推进。乡村文化不仅影响着乡村风气,还深刻影响着乡村集体增收创收,基层人民的精神生活,直接影响着乡村振兴事业的格局,因此必须放眼全局,统筹兼顾。只要我们做到对乡村文化保护与传承并重,吸收与展示同抓,创新与扬弃齐观,乡村文化就必然助力乡村振兴。(厦门市集美区后溪镇驻后垵村选调生 邹俊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