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用典》是一部习总书记高频使用经史典故选编著作,书中从十三个方面系统阐释了总书记执政理念的历史渊源。总书记的讲话总是意味深长、引人入胜,原因就在于总书记爱用典故、善用典故,极易引起共鸣,发人深省。总书记用典,不仅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是让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鲜活起来、生动起来,从而将古人的智慧运用到当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实践中。
“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总书记这样讲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深层、最独特的标识,承载和积淀着厚重的文明智慧。“以古为鉴,可知兴替”。历史是最好的指导老师,历史为我们总结了兴衰成败的因由,历史也展示了社会向前发展和不断进步得人间正道。“读史以明智”,读史让我们明是非、知真理,在纷乱的社会变革和思潮涌动中保持清醒的头脑。总书记教导我们,要传承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只有不忘历史,才能不断前行,深化改革要从历史中找寻路径,治国理政要从历史中汲取力量,民族复兴要从历史中坚定方向。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读《习近平用典》的一个深切感触,就是总书记是一个热爱学习、善于学习的政治家,总书记在讲话中善用典籍、信手拈来,充分说明了对历史文化的精通,活学、勤思、常悟、善用的学习品格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劝学篇”是本书的一个重要篇幅。“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腹有诗书气自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等古语诗句的运用,足以体现总书记于学习之热衷。我们要不负总书记的嘱托,加强学习,形成习惯。当然,学习并非一件易事,要防止照猫画虎,切忌满足于知晓几个历史典故、几句名言诗句就浅尝辄止,更要知其然而更知其所以然,要像总书记一样深入学习、汲取精华、活学善用。
“民为邦本”。敬民篇是《习近平用典》的开篇章节。“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不”,“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等诗句深刻体现了总书记的为民情怀,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总书记讲到,“我们党来自于人民,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是我们共和国的坚实根基,是我们强党兴国的根本所在”。总书记运用典故,实际是在告诫全党,在任何时候都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要坚持以人民群众为师,坚持走群众路线,相信群众并紧紧依靠群众,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执政智慧、兴邦真理。
“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习近平用典》编辑整理了总书记高频使用的一百三十五个典故,涵盖了总书记治国理政的各个方面。总书记用典就是一篇治党兴国的大文章,通篇都在阐述为了什么、用什么人、有什么要求、用什么方法、达到什么样的效果等系统问题。敬民篇、为政篇主要说明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任贤篇着重说明人才战略问题,立德、修身、笃行、劝学等篇,分别说的是对党员干部提出的要求,廉政、信念、创新、法治等篇则是讲如何通过反腐倡廉、主题教育、改革创新、依法治国等方法和途径推进党执政兴国的伟大实践。总书记用典,全面系统地展示了总书记治国理政的谋划和理念,折射出的是总书记总揽全局、干事创业、强党兴邦的大智慧、大谋略和大境界。
中华民族有着无比灿烂的历史文明。中华文明智慧应该在深刻变革的今天,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习近平用典》就是在翻开一页页历史古籍,讲好一个个中国故事,让迸发的中国智慧为民族复兴提供前进的精神动力。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凝聚智慧、汇集力量,深刻领会习总书记治国理政理念,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不断增强“四个意识”,着力坚定“四个自信”,切实做到“两个维护”,守初心、担使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事业中贡献自己的力量。(刘靓 中共荆州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