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眼中考古就是挖人祖坟,和盗墓是一个性质;但其实这都是对考古工作者的抹黑,考古对中国乃至世界来说意义都非常大。考古是“根”,历史是“枝”是“叶”,9月28日下午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中华文明灿烂辉煌。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并且是唯一没有中断、传承至今的文明。作为文明古国的我们,早于北宋时期就产生了“金石学”,到清代更为发达,最终形成了中国的考古学前身。考古是对历史的重现,我们从过去的历史中看见曾经的中国有多辉煌、多富饶,就会越发的坚定了将中国重现辉煌的气势!
“考古”为中国革命指明前进的道路。考古就是能让人们,更为直观的了解历史、了解过去的文化,让人们能更清楚的认识现在。现代人之所以不断重复的犯上历史性的过错,就是因为不了解历史,不能从历史的长河中吸取教训,找出问题的症结。我们党初期的活动之所以会被打压,不仅是因为没有做好相应的部署,更是因为没有对中国考古进行深入的了解。中国自古是农业大国,农业、农民、农村始终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占据着“主心骨”的位置。以至于回望那段历史,我们的革命先辈为了“农村包围城市”这条道路,而走了很多冤枉路。
“考古”为人民指明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在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伟大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这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长盛不衰的文化基因,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借助考古学知识,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已广泛应用其中。中国也从考古学中演变出许多经济发展的路子,如旅游、艺术、建筑、军事、历史、宗教、教育、生态等,我国更是运用这些知识开启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考古”为孩子营造深刻的爱国情结。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一个民族的精神与灵魂,不仅生动述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孩子是祖国未来的希望,更是民族文化的传承者和继承者。将他们放置在考古学的长河中,一点点将中国文化浸染他们全身,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认识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形成民族自豪,增加孩子们的爱国情结,不断增强民族凝聚力、民族自豪感。
考古是“根”,历史是“枝”是“叶”。做好考古工作,能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强支撑。通过深入学习历史,加强考古成果和历史研究成果的传播,认识中华文明取得的灿烂成就,认识中华文明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更好的规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指引人民走向一条具有浓厚中华文化底蕴的富足的罗马大道!(南平市建阳区漳墩镇人民政府 陈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