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学习 > 文选 > 正文

巩固“清零”战果的“三味良药”

2020-12-05 09:30:02 | 来源: 中廉在线

11月23日,贵州省宣布紫云县、纳雍县等9个县退出贫困县序列,至此,我国832个贫困县已全部脱贫摘帽,消除了现行标准下的绝对贫困,提前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但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中央不“鸣金”,我们绝不“收兵”,在脱贫攻坚收官之际,切不能麻痹大意,应用好这“三味良药”,守住来之不易的“清零”战果。

抓好队伍建设“这味药”,去除软弱涣散“佝偻病”。在脱贫攻坚这场漫长而又浩大的战役中,有这么两支队伍奔走在广大的农村土地上,他们是奋战在一线的扶贫干部队伍和村两委干部队伍。选派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是加强基层扶贫工作的有效组织措施,是帮助村两委队伍吃透弄清政策、落实好上级指示要求、坚定政治方向的“定海针”,广大的驻村干部在帮带村两委班子建设、团结组织村两委班子成员、提升带领群众脱贫致富能力、助力脱贫脱贫攻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扮演着“引路人”的关键角色,但一个地区的发展,离不开“本地人”的努力,帮钱帮物,不如帮忙建个好支部,党支部和村委会班子成员作为源自基层并生活在乡亲们中间的干部,农村党员队伍的“带头人”,农村建设的实践者,关乎群众的呼声和迫切需求能够有效传达,肩负着党和政府的好政策能否踏实落地的重任,在基层工作的开展中起着关键的引领作用。因此,根治软弱涣散村,选优配强两套班子队伍建设至关重要,一方面,要注重在脱贫攻坚第一线考察识别干部,调动工作积极性,并要爱护、关注一线基层干部,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另一方面,要做好村干部薪资待遇保障工作,吸引本土人才回流,并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干部政治意识,培养攻坚克难能力。

抓实思想建设“这味药”,祛除精神匮乏“慢性病”。习总书记曾说过:贫困并不可怕,怕的是智力不足、头脑空空,怕的是知识匮乏、精神委顿。近年来,在以习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下,我国扶贫工作力度不断加大,成效十分显著,历史性地解决了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创造了人类反贫困史上的“中国奇迹”,但同时也不可避免的滋生了部分贫困群众“等靠要”的错误思想,扭曲的认为“反正干部立了军令状,完不成任务要撤职”,出现了“干部干,群众看”的不良现象。这既有群众的原因,但扶贫干部也应从中吸取教训,某些地方为了完成上级部门要求,扶贫资金只是单一的用在“给钱给物”,有的为了完成上级指标,鼓励没有偿还能力的贫困群众去贷款发展生产,忽略了群众的主体作用和思想建设,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也一定程度助长了群众的思想“慢性病”,甚至发展成以“贫”为荣、人人争当“贫困户”的不良风气。在困难时期用外力将贫困群众“扶上马送一程”是我们的职责,但不能替他们“牵着马送回家”,这不仅违背了脱贫攻坚的本意,也加速了精神堕落的贫困循环,思想问题是一种“慢性疾病”,应当内外兼修,形成合力,一方面,应号召帮扶人常入户,多谈心,通过家庭会议进行感恩教育,帮助贫困群众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另一方面,应大力对先进贫困户进行光荣模范户表彰,营造比学赶超的正确风向,弘扬劳动光荣的时代新风。

抓准产业建设“这味药”,驱除返贫易贫“复发病”。习总书记说过:要脱贫也要致富,产业扶贫至关重要。产业扶贫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也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群众就地就业的长远之计。当前,我国已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返贫风险依然存在,如何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持续实现经济增收,巩固脱贫成效,防止贫困顽疾再次“复发”,实现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集体产业建设是其中非常关键的一环。《塘约道路》里有一句话:“独斗,实际上斗不起来”,你到市场上卖菜,等着人家跟你一毛五分地讨价还价,根本没法小康。在农村,由于市场价格波动使得老百姓忙活一年却赚不到钱的现象已是见怪不怪,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劳动力选择外出务工,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个又一个的没有生气“空壳村”,这导致了由集体经济的薄弱而最终演变成的深度贫困。行稳方能致远,产业扶贫是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一方面要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持续跟踪收入情况和产业发展情况,巩固脱贫工作成果;另一方面,要根据本地特色和优势,找准定位做好布局,通过引进龙头产业发挥带动壮大扶贫集体产业建设,并通过提高产业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能力,带动人才回流,变“输血”为“造血”,增强贫困群众自主脱贫能力,圆百姓们的致富梦。(胡啸林 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县委组织部)

责任编辑:李巧珊
手机版
相关阅读
点击排行
编辑推荐
精彩图文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法律顾问 | 人员查询 | 手机版
本站所刊登的视频﹑信息和专题专栏资料
均为中廉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190328 值班电话: 13031055678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法律顾问:北京市隆安律师事务所 京ICP备19041149号-1 经营许可证:京B2-20192563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9041 出版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零字第朝200078 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京)字第16360号
技术支持:沈阳网站建设公司-开阳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