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学习 > 文选 > 正文

以三“间”为标助力碳排放形势持续向好

2020-11-27 09:54:05 | 来源: 中廉在线

2020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利雅得峰会“守护地球”主题边会上致辞,承诺中国将加大对碳排放的控制力度,践行大国担当。5年前,前央视主持人柴静用纪录片《穹顶之下》让全国民众聚焦于PM2.5排放问题,也引起了全球多方对气候变化和大气污染问题的强烈关注。超负荷的碳排放是引起气候恶化的主因之一,唯有从源头入手,才可阻挡恶化的趋势。

要让“减排”映入民众脑海心间。尽管全球碳排放量的增幅已具有逐渐放缓的势头,但整体碳排放量依然屡创新高,中国作为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年碳排放量预计将占据世界的三分之一,距离到达真正的“拐点”仍有不短的距离。居民直接生活碳排放量是距离我们最近,也是最容易减少的碳排放流程。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文化水平的提升,人们逐渐理解了“出门随手关灯”“建议公共交通出行”“限制一次性塑料袋及快餐盒”等行为背后的内涵,但要切实深刻地领会利害关系并在全社会形成普遍的自发性行为,依旧任重道远。

要让“节能”贯穿企业生产车间。一些发达国家在工业时代在发展时期所付出的惨痛教训已经印证了:牺牲环境换取经济的繁荣是不可取的,这样的繁荣也注定是短暂的,我们万不可重蹈覆辙。现今,各类工业企业尤其是电热生产供应、化工、金属冶炼等行业企业作为能源转化消耗和碳排放“大户”,加快“清洁化”“低碳化”转型是大势所趋,也应势在必行,要全方位推动工艺流程设计优化、加快清洁技术的创新研发、加大对清洁设备的投资力度,必须让“节能”二字贯穿生产始终,稳步推进。

要让“低碳”融入政策字里行间。从“科学发展观”到“两山理论”,有关“生态文明”的话题不仅渐渐唤醒了大家对于环境问题中厉害关系的认知,实际上也让大众憧憬着“低碳生活”的美好愿景。然而,“低碳”不应局限于个人行为,行政层面的助推不可或缺,只有在相关政策的顶层设计中更多融入“低碳”元素,创新制度、有序引导,大力推广,紧抓落实,加大监管,才能对减少碳排放带来更为强劲动力。例如: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并拓展相适应的“低碳产业”,出台《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等,都是结合发展实际而进行的宝贵探索。

地球是人类最大的家,地球的生态环境关乎着所有人的起居与生息,为地球减碳,每一个人都应扛起社会责任担当,代代努力,久久为功。(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四鹤街道上洋村基层党群工作者 栗晨程)

责任编辑:万海男
手机版
相关阅读
点击排行
编辑推荐
精彩图文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法律顾问 | 人员查询 | 手机版
本站所刊登的视频﹑信息和专题专栏资料
均为中廉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190328 值班电话: 13031055678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法律顾问:北京市隆安律师事务所 京ICP备19041149号-1 经营许可证:京B2-20192563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9041 出版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零字第朝200078 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京)字第16360号
技术支持:沈阳网站建设公司-开阳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