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五中全会中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面依法治国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是人民,必须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要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全面依法治国各领域全过程。
“上边千条线,下边一根针”,作为基层治理机构的乡镇政府一级,乡镇的公务人员就是一线的执行者,定期对乡镇干部、村干部的思想教育和工作技能培训,提高干部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会服务,服好务,可以使乡镇政府在群众心中的形象大增。乡镇工作更多时候直面的是群众工作一线,群众需要的不仅仅是笑脸,更需要用真心为百姓办事的态度。乡镇干部要站在群众的角度来换位思考,把每一件群众的事都当作自己的事来办理。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一旦脱离群众,就会失去生命力。作为党的干部,特别是一线的基层干部,更要在日常工作中为群众做好服务工作,增强服务意识、端正服务态度,服务水平,建立健康良好的干群关系,实现基层干部与群众互帮互助的和谐局面。
打通为民服务的“最后一公里”,画好精准服务的“最大同心圆”。在近几年的扶贫工作中,乡镇各党员干部深入村社,走进村民家中了解村民真切需求和贫困情况,与村民面对面交流沟通,了解村民所思所想,将矛盾化解于基层,真心实意为村民办实事、尽己所能解难事、十年一日做好事。把下村工作的脚步放轻、脚印加深,“轻”就是不搞形式主义,不为应付检查,少作一些指示,“深”则是掌握实际情况、用实实在在的行动执行工作。在日常工作中切实为群众解决好操心事、烦心事,关键要敢于担当、善于为民,始终同人民群众风雨同舟、同甘共苦。党员干部无论职务高低,都必须清醒认识到自己手中的权力和所处的岗位,是党和群众赋予的,是为党和群众做事用的。
从现实情况来看,在工作中受多种因素影响,也会产生种种问题。比如,一些群众文化程度不高,对于政策法规的理解不够明确甚至存在误解,使得相关工作开展得不够顺利;事前自身的工作准备不足、相应的政策法规知识储备不足、工作方法不够灵活变通等也都会影响工作的推进。作为乡镇干部,必须立足于本职,以求实求学的态度,从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利益问题入手,多花心思,多动脑筋,多做调查与探索,因循守旧的工作方法无法适应新时代新形势下的农村工作。对于乡村建设中的为民办实事的工程项目,要从实际出发考虑适应情况,拍脑袋想当然的项目不仅不切实际,还会因此耗费人力物力,甚至失去民心。因此,要发挥乡镇干部的集体才智,采取灵活措施,因地制宜,因势利导,花费最小的力气,获取最大的成果。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不论担任何种岗位、负责哪项工作,我们都应树立正确的观念,承担起自身肩负的责任,脚踏实地的服务人民,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甘为公仆的态度,让工作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经得起群众的评判。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让群众成为最广泛参与者和最大的受益者。(龙岩市连城县罗坊乡人民政府 李小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