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川藏铁路开工建设作出重要指示。“两路”精神和青藏铁路精神,对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指导性。
“两路”精神体现的是“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上世纪50年代以前,党中央做出了全力修筑进藏公路的重大部署。据不完全统计,在修建青藏公路的4年中,平均每2.5公里就有一名军人倒下;在通车后的65年中,有300多名汽车兵长眠于雪山冻土之中。中国十余万筑路大军用鲜血和生命铺筑了这条天路。当前,百年大变局叠加全球大疫情,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我国的发展也迈入新发展阶段,越是风云变化,越要站稳脚跟。作为新时代党员干部,我们要用辩证思维看待新发展阶段的新机遇新挑战,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用修建川藏铁路般“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逢山开路,遇水搭桥,走好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每一步。
“两路”精神体现的是“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雄心。慕生忠将军在修建青藏铁路时说“如果我死在这条路上了,这就是我的墓碑。路修到哪里,就把我埋在哪里,头冲着拉萨的方向。”这种“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豪迈气魄和雄心壮举,深深感染了身边每个人。然而,在新发展新征程的大背景下,现在少数党员干部心安理得当“佛系青年”,在工作中不求上进,碰到问题能推就推、能躲就躲,缺乏敢钻“矛盾窝”,敢办“棘手事”的担当。考察一个干部的能力素质,关键看他在工作中的魄力、决断和成效。广大党员干部只有继承和发扬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精神,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雄心顶风开船,才能在推进高质量发展航程中带领人民群众通往康庄大道。
“两路”精神体现的是“越是艰难越向前”的恒心。巍巍青藏高原,见证了中国建设者们顽强拼搏,勇于创新创造的“两路”精神,他们克服了千里多年冻土的地质构造、高寒缺氧的环境和脆弱的生态等三大世界难题,把“不可能”变成“可能”。如今,面对国家间日益激烈的竞争,我国科学技术发展也同样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许多关键领域被外国“卡脖子”。我们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科技创新的落脚点,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以“越是艰难越向前”的恒心,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尽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下好“先手棋”,在科技竞争中的“短道速滑”比赛中努力做到速度更快,更持久。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随着“十四五”画卷的生动展开,“两路”精神定会换发新的生机活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不竭动力。(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委组织部 陈境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