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会议中多次强调,要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调查研究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必备技能,能够有效避免工作中所遇到的困难,提高完成任务的效率。作为一名基层干部,重点要提高调查研究实效,力避“走马观花”路线,而是要走好“服务群众”路线,实事求是、求真务实搞调研,以四力助推调查研究 并在“四力”上狠下功夫。
扎稳调查研究的“脚力”。基层工作要有所研究,就必须要做好调查,收集最新的真实资料,就必须深入基层,才能更好更有效的把调查研究做到深处、做到实处。经验在基层,智慧在群众。调查研究是了解基层实情、密切联系群众的过程,尤其是针对于基层干部而言,必须要走进村民的安置房内、走进桔子山中、走进玉米地里,才能真正了解到他们的所思所求,使得扶贫工作进展的更加有效率。
提升调查研究的“眼力”。搞好调查研究要学会洞若观火、明察秋毫,就要提升“看功”,增强“眼力”。对于扶贫工作而言,踏进贫困户家的大门,会发现贫困户的生活水平参差不齐,也许能看到在政府帮扶的力量下其中一些贫困户生活质量已有稳定的提升,但为何另一部分的人迟迟未能实现脱贫,扶贫工作者开展调研则要奔着这类问题去,哪方面问题突出就聚焦哪方面,问题出在哪个环节就重点调研哪个环节。也许是贫困户的产业受到制约无法发展或产品滞销,也可能是贫困户自身存在不足的问题等,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去细心发现的。
增强调查研究的“脑力”。“调查”的过程是了解事实、收集真实资料,急民之所急、盼民之所盼的过程。而“研究”则是分析论证、决策判断,认真思考,锻炼“脑力”的过程。作为扶贫干部,要通过在“深入”“深思”的过程中,做到敢想敢思敢做,立足于贫困户实际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分析原因,如贫困户存在资金受限无法发展产业,经过深入调查研究摸底之后,便可通过相关程序发放产业扶贫资金,而不是“空中楼阁”“纸上谈兵”。
提高调查研究“效力”。调查研究不仅要“调”也要“研”,更要懂得“用”。求真务实搞调研,就要在成果运用上下功夫,注重知行合一。调研不是最终的目的,在基层解决问题,办好实事,为民谋福,才是调研的价值和意义所在。近日有登上微博热搜的贵州省六盘水市钟山区大湾镇海嘎村第一驻村书记杨波,从2010年开始参加扶贫工作,当时家家户户基本都是住在茅草土墙房、喝着望天水、吃着洋芋饭,通过他的“厚脸皮”,喋喋不休的坚持,长期深入村民家中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国家政策的优越性,同时强调海嘎村发展优势,将调查研究的成果转化为具体的工作举措,冲在第一线带头搞工作,在村里建种植养殖基地、抗旱领水、发展彝族文化旅游,最终,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调研不是“纸上谈兵”“蜻蜓点水”,而是要深入思考,由此及彼,由表及里,透过现象看本质,坚决克服“毕其功于一役”“眉毛胡子一起抓”的思想。归根结底,调研只有扎稳脚力、提升眼力、增强脑力、提升效力,让调查研究之风吹过基层工作的各个角落,使基层干部加深对党的创新理论的领悟,在基层这条“为人民服务”道路上越走越好!(福建省南平市顺昌县洋墩乡人民政府 黄晓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