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在北京落下帷幕。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描绘了未来五年我国发展的战略蓝图。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擘画的新蓝图里,“全面”一词出现33次之多,昭示了我国即将迈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上强调:“一以贯之全面从严治党,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对标十九届五中全会报告提到的33次“全面”,充分彰显了党全面从严治党的坚定决心。诚然,海晏河清,朗朗乾坤。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和广大纪检监察干部要深入学习贯彻全会精神,坚持“严”字主基调,解开“严”字背后的“监督密码”,充分发挥监督效能,推动新时代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
坚持“严”的基调,扎牢政治监督“篱笆墙”。“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把从严治党摆在突出位置,这是党中央作出的政治宣示、提出的政治要求。“治其本,朝令而夕从;救其末,百世不改也。”的确,全面推动从严治党要把好最核心、最本质的“源头关”,牢牢抓住政治监督这个“牛鼻子”。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和广大纪检监察干部在赶考“十四五”,踏上新时代征程的路上,要深刻领悟“严”的新内涵,坚持“严”字主基调,始终把政治监督放在首位,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敏感性和政治鉴别力,推动新时代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
保持“严”的韧劲,擦亮日常监督“探照灯”。“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永远没有休止符,必须抓常、抓细、抓长,持续努力,久久为功。”翻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品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作风建设的论述,高屋建瓦,意味深长。为党的作风建设“清源治淤”,是纪检监察部门的重要任务。因此,纪检监察部门要保持“严”的韧劲,发挥“探头”作用。一方面,要把从严管党治党的要求落细落小,切实擦亮日常监督“探照灯”,坚持抓在日常、严在日常,树起纪律“红线”,架起制度“高压线”,深化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抓早抓小、防微杜渐;另一方面,要持续保持高压态势,坚持有腐必反、有贪必肃,“老虎”“苍蝇”一起打,针对发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要及时进行“苗头处理”,营造风清气正的党风政风。
拓展“严”的渠道,开创精准监督“新局面”。《建议》强调,“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充分体现了党的根本宗旨和奋斗目标,也对新时代纪检监察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人民群众是党执政的根基,纪检监察干部要把工作重心下移,把监督的触角延伸到基层,以“点对点”监督、“面对面”倾听的方式,切实拓宽“严”的渠道,做到监督“全覆盖”“不捂盖”,开创精准监督“新局面”。同时,要在基层一线锤炼“七种能力”,拒绝“走过场”“做虚功”,认真倾听群众呼声,聚焦群众关切,持续推进解决困扰群众的痛点难点堵点问题,坚决整治群众身边腐败和作风问题,以“清风正气”切实加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安全感、获得感。(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人民政府西陂街道办事处 王晰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