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脸”支付、“刷脸”乘车、“刷脸”办事、“刷脸”签到……从“一部手机走天下”发展到“一脸走天下”,再次让人看到互联网应用和生物技术发展的活力。然而,新的技术在带来便利的同时,我们的隐私更应上一把安全“锁”。
毋庸置疑,伴随着科技的进步,不带钱包出门,用手机生活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而“刷脸”办事在人们的身边随处可见。近日,随着宁波市创建“无证件(证明)办事之城”改革的落实,市民只要在前台“扫码、刷脸”,通过工作人员的数据核验,就能当场拿到电子证明,顺利完成原定的办事计划;贵阳市首个人脸投屏红绿灯系统在白云区十五小学门口建成并正式投入使用。该系统虽然只投入使用短短半个月,却得到众多市民点赞。“刷脸”办事关键是必须保护个人信息安全,一旦滥用造成个人信息泄露或被盗用,就有可能导致个人隐私被侵犯或财产等损失。
在某些网络交易平台上,只要花2元钱就能买到上千张人脸照片,3D技术更是可制作逼真面具来骗过人脸核验机制,进而盗窃公私财产……犯罪分子利用人脸识别技术实施犯罪的案例各式各样,令人触目惊心。我们在刷脸取款、刷脸吃饭或者刷脸进站、刷脸收快递,当我们主动刷脸进行验证时,一般目的性都比较明确。但是还有一些时候,不自觉的泄露了自己的个人生物信息,一些软件App过度收集个人信息,以及酒店等领域的消费者个人信息泄露现象,更是层出不穷,其安全隐患令人堪忧。
针对人脸信息被滥用、盗用、随意采集的现象,法律专家朱巍指出,《网络安全法》明确将个人生物识别信息纳入个人信息范围,我国《民法典》规定,收集、处理自然人个人信息的,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原则,征得该自然人或其监护人同意,且被采用者同意后还有权撤回。
除了技术与法律的不断提升,群众在使用时也应擦亮双眼,有所辨别,为自己的信息安全穿上防护服。(贵州省黎平县坝寨乡人民政府 王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