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中有言“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意为传授给人以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可见教授方法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扶贫先扶志”,要改变贫困人群的生活,首先要转变贫困人群的旧观念,让“索取”变为“自取”。作为基层党群工作者,在其位,谋其职,积极主动发挥“主力军”作用,结合本村扶贫工作实际,认真研究精准扶贫对策,破解制约村级发展的瓶颈。
槎溪村系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位于顺昌县元坑镇西北部,槎赖公路贯穿其中,距县城13公里,全村共372户1426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9户26人。
老邓,全名邓祁增,正是槎溪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中的一员。作为省定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得到政府帮扶之前,老邓家在村子里是出了名的日子艰难:一家三口住在后坊村破旧的古宅中,夫妻二人体弱多病,儿子智力些许缺陷找不到工作,老邓作为家中唯一劳动力,又意外摔断了胳膊,陷入既无存款也无进项,今日不知明日餐的困境当中。
好政策只有遇到“对”的人,才能发挥1+1大于2的效果,而再好的政策,想要落地,都离不开人的主观能动性。当贫困户不再只是被动地接受外界的物质援助,而是坚信自己可以通过劳动和创造过上好日子,脱贫工作才有生命力,才可持续。邓祁增人穷志不穷,他对脱贫致富有着自己的决心,“上级扶贫送这送那,只能解一时之困。我并没有完全丧失劳动力,还不想拿低保和补助混一辈子。只要让我学了技术有了路子,我一定可以靠自己的双手脱贫致富。人如果没有志气、不思进取,外出打工嫌远,田里劳动嫌累,就指望政府送东西过日子,这日子过得也让人瞧不起”。他含泪说道。
老邓这番肺腑之言令镇村扶贫干部深受感动,经过研究商讨,镇扶贫办为老邓申请了中央产业扶贫资金,安排了农技员手把手教学。62岁的老邓坚持雨露计划培训班的学习,吸收农业方面新技术,在专业导师的建议下,种植了水稻、玉米、荸荠等农作物,收获喜人,不仅解决了家中口粮问题,拿到市场也是一售而空。老邓的妻子吴金福看着老伴这么勤劳上进,自己也受到了鼓舞,为了一家三口能够日子越过越好,她选择外出做看护。儿子邓钟安则通过镇扶贫办的介绍,进入神农菇业公司工作,按件赚取佣金,多劳多得,每个月有3000-4500元的收入。皇天不负有心人,辛勤的劳动化为丰收的喜悦,到了年末邓祁增一算发现扣除开销还能结余五六万不禁喜上眉梢。很快,一家人告别了旧土宅,搬进了新砖房,老邓绕着新家走了两圈,又敲敲砖墙,笑着说“再也不用担心刮风下雨了”。
如今,老邓依然勤勤恳恳种着他的瓜果水稻,他的瓜果水分多,甜度高,品相佳,市场销路特别好。镇村干部每回入村走访,只要碰上老邓,老邓总想像当初扶贫干部送米油那样,也给镇村干部送点瓜果。“不能收不能收,老邓,这都是国家政策好,我们只是做了应该做的事”。“好,好,国家政策好”。
“扶贫攻坚战役”,不以物质救助为主,扶贫工作要拒绝形成“等靠要”的思想,扶贫是要变“输血”为“造血”,同时结合业务、技术培训,让贫困群众学会一门生存手艺,自力更生,我们要以更坚决的决心、更精准的配对、更有力的措施彻底拔除贫困群众思想和能力上的“穷根”, 让贫困户自己“站”起来,自己“挣”幸福!(肖诗卉 福建省顺昌县元坑镇槎溪村党群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