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民生稳,人心就稳,社会就稳。因此必须高度重视解决实际问题,悉心关怀人民安危冷暖,切实保障民生、兜住兜牢民生底线。
民生首先是就业。面对复杂严峻的就业形势,要把稳就业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要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一是要提高经济增长的就业带动力支持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产业和企业,不断促进就业量的扩大和质的提升,二是要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加强困难群体就业兜底帮扶,解决退役军人、大学生等重点群体就业难问题。
其次政府机关要提高为民服务意识。“千头万绪的事,说到底是千家万户的事。”民生工作一头连着宏观大局,一头连着万家灯火。政府机关要切实负起责任,各级领导班子要以饱满精神状态开展民生保障工作,从最困难的群体入手,从最突出的问题着眼,从最具体的工作抓起,拿出更多有温度、有实效的纾困举措,开展更多暖民心、惠民生的帮扶行动,把“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价值理念、“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担当,贯穿到为民谋利、为民造福的每一件实事中,不断推动经济企稳和民生保障取得更大的成效。
最后要加强困难群体帮扶。对困难群众的兜底保障,体现的是党和政府的民生厚度、政策温度,以及全社会的文明程度。为低保对象、特困人员增发一次性生活补贴,统筹运用发放实物、现金和提供服务等方式……近年来,基层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手段和资源,变“人找政策”为“政策找人”,加大摸排力度、加强动态管理,主动发现困难群众,及时发现救助需求,消除救助保障盲区,推进精准救助,做到早发现、早介入、早救助,实现应保尽保、应救尽救、不落一人。从扎实做好低保等基本生活救助工作到加强对未参加失业保险的无生活来源失业人员的救助帮扶,再到简化优化救助程序、逐步推行社会救助全流程线上办理,一系列务实举措,为保障好城乡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也要瞄准困难群众的实际需求,实施分类化、差异化救助,在解燃眉之急的同时,帮助他们增强自我发展的动力和能力。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要想“兜”住最困难群体,“保”住最基本生活,“增”进最广大群众民生福祉,就要以一系列务实之举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所需所急所盼,让群众享公平,让群众有了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安徽省安庆市大观区花亭路街道办事处 何彩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