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总书记强调,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青年是祖国的前途、民族的希望、创新的未来。青年科技人才是我国应对国际科技竞争、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的生力军。青年科技人才蕴藏着巨大的创新潜力,他们精力旺盛、创新活力较强、对新事物的感知和捕捉更加敏锐,是我国基础研究人才队伍中最具创新活力的群体。但是,从事基础研究将面临着学习、工作和生活等方方面面的压力,而且也面临一些难题。当前,基础研究大多跨专业、跨行业、跨学科交叉融合,耗时长、见效慢,且失败的风险较高,需要耗费极大的精力和人力。
支持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担重任,就要为他们减负赋能,培植好成长沃土,拓展创新创造的广阔空间。如此,方能让他们安心的进行自由探索和原始创新,创造更多“从0到1”甚至“从1到N”的跃升。
支持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担重任,就有必要改革基础研究项目申报和评价制度,适当放宽申报人员在学历和职称等方面的条件限制,以及申报条件中对单位性质的要求限制,畅通企业申报渠道,以单位或科研人员从事的工作内容作为分类标准,给予体制内外各类从事基础研究的青年人才公平竞争的机会。
最后,应完善青年科技人才的考核评价机制。基于突破性科研成果需要时间的求证和经验的积累这一基本特质,建议减少考核频次,构建聘期考核、项目周期考核等过程性和结果性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新模式。探索适合从事基础研究的青年科技人才特点的评价体系,重点评价科研人员的科研方向和发展潜力,不再将资历或以往研究成果作为主要评价依据或限制性条件,真正构建起以创新价值、创新能力和实际贡献为导向的现代评价体系。对探索性强、研发风险高的前沿基础研究项目,建立尽职免予追责机制,支持他们在基础研究的过程中放下“包袱”,心无旁骛挑大梁、担重任,行稳致远。(冯清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