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政协也非常重视医共体建设工作,十届五次会议提出《关于加强我县县域医共体建设的建议》《关于推进“医防融合”,增强医疗卫生应急能力建设的建议》等提案,有力地推动了县域医共体的发展。”7月22日,在蒙城召开的亳州市政协“促进紧密型医共体建设,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专题调研座谈会上,县建委负责人汇报说。
蒙城县2019年被列为国家级紧密型医共体建设试点县。目前成立了3家医共体集团,分别由县第一人民医院、第二人民医院和中医院牵头。自试点工作开展以来,该县坚持高位推进,强化绩效考核,县级医院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分级诊疗制度有效落实,患者用药负担持续降低;其中县一院辖10个乡镇分院及所属村卫生室;县二院辖8个乡镇分院及所属村卫生室;县中医院辖8个乡镇分院及所属村卫生室。按照“两包三单六贯通”的建设路径,主要从资金打包、清单管理、服务群众三个方面,落实紧密型医共体集团建设。
2020年,县级财政对医疗卫生领域累计投入近10.3947亿元,其中县级一般预算投入5.63 亿元,已发行政府专项债4.76亿,谋划实施17个卫生健康项目。2021年上半年,县级财政对医疗卫生领域投入2.46亿元,9个卫生健康项目已开工建设。2020年,该县县级公立医院出院患者142765人次,较2019年增长1.52个百分点。三四级手术占比为62.03%,较2019年提高8.27个百分点。县级医院“守大门”作用有效发挥。二2020年,全县参保人员县域内就诊率为90.98%,较2019年提高4.38个百分点,基层诊疗量占比为70.83%,较2019年提高2.98个百分点,“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的分级诊疗格局初步建立。医保可报销药品目录从1118种增加到2837种,特别是2019年来新增的17+13+X抗癌药品,4+7带量采购的57类药品的纳入,既保障了患者临床用药,又降低了药品费用。
县卫生健康委、县医疗保障局、县市场监管局职责,确定联络员,建立定期沟通协调的联动工作机制和重大事项会商机制,每两月召开一次碰头会,研究讨论各项紧密型医共体改革工作任务。县医管办制定4个维度60项考核指标,每年组织卫生健康、财政、人社、医疗保障等部门,对全县三家医共体集团开展年度绩效考核,考核结果与医保结余资金分配挂钩。委托第三方机构,对牵头医院运营情况开展精细化考核,考核结果与财政资金拨付挂钩。绩效考核完成后,根据得分排定名次,形成考核报告,报送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实施紧密型医共体建设以来,牵头医院下派担任乡镇卫生院业务副院长13人、中层管理人员36人、下沉专家351人。
2021年,由牵头医院和县疾控中心、县保健院派驻乡镇卫生院的21名专家全部到岗,党组织关系全部转到基层。派驻专家累计带教查房630次,帮助开展外科手术74次,助产服务32次,乡镇卫生院医生到牵头医院进修63人,村医培训412人。2020年,930名村医参与“两卡制”服务,获得4497万工分,直接打卡村医个人账户2800万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12大项均按照上级要求完成年度目标,老年人、高血压、糖尿病等重点人群服务质量进一步提升,取得了“群众满意、村医满意、政府满意”的效果。
与会委员们认为:县政协关于“加强县域医共体建设” 等提案得到较好的落实,有力促进全县紧密型医供体的改革和发展,对纵深推荐该项工作注入强劲动力。当前,由于医疗机构和公共卫生机构相互分割,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重医轻防、防治脱节”,导致医院只管治病,防病责任缺位,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以往主要由基层卫生医疗机构承担,县级医院甚少参与,集团健康促进中心职能无法有效发挥,医防融合工作推进难度较大。同时,优质医疗资源仍显不足,一些重大疾病病人“外流”、处理疑难杂症能力有所不足。三家县级医院发展定位不够清晰,错位竞争没有有效形成,存在资源重复投入等现象。为此建议,加强运行体制机制的探索,有效激发医共体建设活力。在深入推进紧密型医共体改革,持续开展“千医联基层”活动,强化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大力推进医疗资源共享,真正惠及广大群众。要加强医共体建设运行体制机制的探索优化,进一步激发建设活力。要研究建立促进医共体内医疗合作更加紧密的科学运行机制,探索从输血式联合到造血式联合的转变,探索打造“乡镇区域医疗中心+医防融合卫生院”的模式,让牵头医院从“让我做”变为“我要做”,着力“精、准、早”, 实现形式到内容、责任和义务、服务与效益的真正联结,切实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刘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