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乡土人才是宝贵的人才资源,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效、推进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关键力量,唯有“量体裁衣”让乡土人才“去土增香”,让他们在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中“大展宏图”,才能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精准识别,“量基础”。乡土人才多为“技术性”人才,都是具有深厚乡土情怀、熟悉当地风土人情、具备一技之长的“土专家”,是扎根和活跃在民间的生产种植经营能手。然而,部分地方本土人才培育力度不够,导致人才回乡到村后学习深造机会少、职业技能提升困难、持续发展空间不足。要让乡土人才在农村也能尝到“甜头”更有“奔头”,就必须做到精准识别,为乡土人才量身制定符合区域特点、产业特色和发展特征的评审标准,建立科学完善的乡土人才职称评定和晋升机制。
分类培训,“强技能”。目前,虽然乡土人才已经得到了一定的重视,但由于乡土人才普遍存在学历较低、专业理论素养欠缺等问题,导致挖掘程度不够深,乡土人才发展受到限制。要充分结合重点产业、重点项目、重点领域发展需要,加大对乡土人才的培养力度,定期组织开展乡村人才创新创业比赛、职业技能大赛等活动,加强乡村人才之间的沟通交流,提高参与乡村振兴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更好发挥乡村人才对乡村经济发展的辐射和带动作用,通过技术传导、学历提升等方式让他们走出田间地头,形成人才与乡村振兴相辅相成的良好生态。
优化服务,“强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环境不好,则人才散、事业衰”。良好的环境是留人留心的关键。要建立完善乡土人才激励机制,全力做好乡村人才在医疗保障、配偶就业、子女就学、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服务,帮助乡村人才解决“后顾之忧”。定期不定期选树一批乡村人才先进典型,按照规定给予表彰、奖励和政策扶持,努力营造全社会“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中共巧家县委组织部 邓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