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民生 > 安全 > 正文

不能让高温津贴沦为“纸上权益”

2022-07-04 09:58:40 | 来源: 中廉在线

几乎每到盛夏“烧烤”天气模式开启之际,高温津贴都成为热门话题。虽然近年来劳动主管部门年年都下发通知,强调要向劳动者按时足额发放高温津贴,但从实际执行情况看,不少用人单位要么对此充耳不闻,要么用防暑降温饮料和防暑药品替而代之,以致原本保障劳动者“体面劳动”的高温津贴名至实不归,沦为望梅止渴的“纸上权益”。

不少人认为,高温津贴长期成为摆设,主要源于法制的不完善。客观而言,这种观点确实有一定道理,但问题的关键还不仅止于此。尽管2018年修改后的劳动法没有对高温津贴的发放作出具体规定,只是对企业这种典型危害劳动者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行为,原则性规定劳动者“有权提出批评、检举和控告”,但据此认为高温津贴的发放“于法无据”,并不符合事实。

实际上,随着法治的不断进步,高温津贴作为一项必不可少的劳动权益,已被纳入依法保障的范畴。2012年6月29日起施行的《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第十七条明确规定,劳动者从事高温作业,依法享受岗位津贴,并纳入工资总额。虽然该办法只是部门规章,但作为上位法的补充规定,无疑对用人单位拒不发放或不足额发放高温津贴的行为具有法律约束力。

值得一提的是,该办法将高温津贴纳入工资总额,更是意义重大。这意味着,高温津贴已不只是一项用人单位自主决定的劳动福利,而是属于被法律兜底保障的劳动报酬。根据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用人单位拒付高温津贴,则涉嫌构成欠薪。劳动者除了可通过申请仲裁、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等方式要求用人单位支付高温津贴外,还可以通过向法院申请支付令来维护自身权益。如此不仅丰富了劳动者的维权手段,也为用人单位拒付高温津贴套牢了欠薪法律责任的“紧箍咒”。用人单位如果对此“揣着明白装糊涂”,必将面临严肃的法律责任追究。

遗憾的是,法律红线的划定,并未能让高温津贴摆脱“纸上权益”的现实尴尬。究其根源,除了劳动者对自身应享受的权益了解甚少、不知道如何维权外,关键还在于没有为用人单位我行我素的违法行为套牢法律“紧箍咒”。尤其是相关部门“不告不理”的应付式执法,更是在无形中让用人单位滋长故意不发或少发高温津贴的任性心态,必须引起足够重视。

法律责任的追究不在其严厉性,而在于其不可避免性。面对高温津贴名不副实的尴尬现实,相关部门在鼓励、支持劳动者主动依法维权的同时,还应把用人单位拒付高温津贴的行为以欠薪论处,大幅提高违法成本。如此,才能以法律责任的“紧箍咒”,倒逼用人单位主动把实至名归地发放高温津贴作为自身法定义务。

当然,鉴于当前高温津贴缺乏顶层法律设计、相关规定法律层级低以及法律责任不明晰等问题客观存在,相关部门还应着眼未来,进一步完善法律,切实提升高温津贴保障的法治化水平。(王帅)

责任编辑:王帅
手机版
毕业论文网
相关阅读
点击排行
编辑推荐
精彩图文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法律顾问 | 人员查询 | 手机版
本站所刊登的视频﹑信息和专题专栏资料
均为中廉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190328 值班电话: 13031055678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法律顾问:北京市隆安律师事务所
京ICP备19041149号-1
经营许可证:京B2-20192563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9041
出版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零字第朝200078 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京)字第163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