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作为城乡互动的前沿和纽带,承担着向下管理和服务乡村的职能,厘清县域在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所面临的问题,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激发城乡发展活力,有利于实现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的有机统一。
实际上县域在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人口深度老龄化削弱县域要素优势。充足而相对低廉的劳动力资源曾是县域参与区域竞争的核心优势之一,但长期以来从县域流向城市的劳动人口以青壮年为主,加之各大城市争相开展的“抢人大战”背景下,适龄劳动人口大量外流,县域人口年龄结构愈加失衡。二是产业基础薄弱制约县域经济转型升级。县域经济发展的一个共性问题是:在新一轮产业变革中面临工业增长乏力和农业产业化不足的双重困境。县域工业多处在服务本地的原料及来料加工业等低附加值环节,企业普遍体量较小、抗风险能力弱,依靠企业自下而上的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难度较大。在传统工业化驱动城镇化的发展模式下,农村和农业成为了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原料基地”,过量使用化肥和单一作物种植限制了农业的发展空间。三是县域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滞后。县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的资金来源主要是政府财政投入,除国家级、省级重大区域性基础设施建设外,县域大量非营利性设施的建设都需要自筹资金。与城市相比,大部分县级财政难以满足县域公共事务支出的资金需求,导致整体建设缓慢。另外,县域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投放存在利用效率不高、投资回报周期较长、公共资源投放和利用仍未形成完整的营收闭环等问题,社会资本对县域的投资更为谨慎。
针对以上问题发展县域经济,关键在于:一是制定符合县域人口流动特征的城镇化政策。积极推动“城乡双栖”“城乡通勤”“工农兼业”成为县域城镇化的新形态,加快拓展新赛道,以新业态、新模式催生新的就业岗位,以产业转型引导人口在县域实现就地就近城镇化。二是构建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县域产业新生态。进一步夯实县域工业基础,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加大对传统种养环节的技术和资金投入,发掘乡村多元功能和新型场景,打造县域特色产业体系,培育就地就近城镇化的新发展动力。三是拓展资金来源,在县域形成资源精准投放的建设闭环。建立健全分时序统筹、多主体参与的县域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长效机制,力争实现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的精准投放。同时,通过缩短营利性项目的投资回报周期、优化风险管理机制。(王文广 贵州省镇远县青溪镇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