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商务部印发《关于做好今冬明春蔬菜等生活必需品市场保供稳价工作的通知》,其中提到,鼓励家庭根据需要储存一定数量的生活必需品,满足日常生活和突发情况的需要。该句话引起市民的广泛关注,普通的通知由于部分市民过度解读而盲目大量囤积生活食品,部分超市较之以往顾客明显增多,形成购买热潮等,这种过度解读、盲目囤货生活用品不仅不利于市场调解,盲目囤积生活用品后由于使用不快导致生活用品过保质期将会出现浪费也给家庭带来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一、正确理解商务部印发通知本意,不必要过于解读。商务部印发《关于做好今冬明春蔬菜等生活必需品市场保供稳价工作的通知》,《通知》基于今年秋冬季节自然灾害频繁发生、蔬菜价格波动上涨、新冠疫情多地散发、拉尼娜现象或将升级等情况,提前做出工作部署,目的是更好地保障今冬明春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必需品供应充足。疫情发生以来,中央各部门和地方政府第一时间迅速反应,出台了多项有关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保障的政策措施,有效满足了居民基本生活需要、平抑了物价,对于重点疫区和全国市场的疫情防控和应急保供发挥了积极作用。《通知》正是基于前期应对疫情的经验,提出有效举措,确保消费市场平稳运行。
二、各地生活物资货源充足,供应应该完全有保障,鼓励家庭储存生活必需品并不代表物资短缺。《通知》鼓励家庭根据需要储存一定数量的生活必需品,并不代表我国商品的短缺。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粮食储备司司长秦玉云11月3日透露,中国秋粮收获接近尾声,全年丰收已成定局,产量将连续7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中国粮食库存也保持较高水平。库存总量充足,处于历史高位。特别是小麦和稻谷两大口粮品种占总库存的比例超过70%。以小麦为例,在连年丰收的形势下,库存持续增加,目前可满足1年半的消费需求,确保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对于粮食供应保障能力每天可以加工稻谷150万吨、小麦80万吨,也就是说,如果按每人每天吃一斤粮测算,一天加工出来的米面都够全国人民吃2天了。此外,中国应急保障能力也显著增强,粮食应急加工企业达到5500多家,36个大中城市及市场易波动地区成品粮油库存保障能力都在20天以上。充裕的货源告诫市民不要大量屯粮。
三、响应国家号召,适量储备物资,不必过度担心或大量囤积。随着商品的极大丰富和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居民家庭的生活消费品储存就相对减少了,随吃随买、随买随消费逐渐成为人们的消费习惯。近段时间,全国各地都出现零星新冠肺炎,在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疫情较重的地区会对小区进行封闭管理,开始时难免会出现措手不及的情况。并非所有地方的所有社区都有充足的物资作为储备,短时间的资源短缺会给大家的生活带来不便。这个时候,家庭根据自身的需要储存一定数量的生活必需品,才能更加从容地面对各种突发情况。不管是哪类突发事件,人们对家庭生活必需品的需求都是存在的,各种各样的突发事件都需要有一定的生活必需品作为保证,此次《通知》引起了大家对物资储蓄的关注,提高了大家的应急储备意识。但是也没有必要囤积太多东西,尤其是蔬菜、生鲜等产品,首先保存期限有限,其次储存空间也受限。即便出现物资短缺也是暂时的,所以大家不必过度担心从而囤积货物。(刘荣盛 贵州省锦屏县三江镇科技宣教文化信息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