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不摇,邦本自固”。基层作为推动国家发展的“助推剂”在我们全面推进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基层工作做得好不好,会直接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主席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发展,更是提出“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国之要……”。然而现在我国仍面临着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结构性矛盾还未破解等问题。2020年作为我们全面脱贫攻坚的决胜之年,基层干部越更要俯下身子,站在服务群众的最前沿,敢于啃最硬的骨头,敢于挑最重的担子,脚踏实地,切实发挥“穿针引线的作用”。也只有这样,基层干部才能够在工作中获得群众的认可和支持,才能更好是做好百姓的“家里人”。
联系群众如鱼得水,脱离群众如树断根。做好百姓“家里人”就需要我们扎根基层,俯下身子办实事。“到基层去、到西部去、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远观过去和现在“三支一扶”计划自启动至今已历经15个年头。无数的年轻人,在不同领域和岗位上担当作为、无私奉献,诠释了青春的价值,再看今天280万驻村干部,第一书记奋战在脱贫攻坚的一线。他们深入基层、服务群众,不仅赢得了群众的信赖和社会的点赞,也为自身成长进步积累下宝贵财富。但再旁顾四周我们身边却也不乏“窝”在办公室,“泡”在文山会海里,不接人气和地气的“老干部 ”,很显然这都是农村发展,国家进步的“回头马”作为新时代的工作者我们年轻干部要眼睛向下看、身子往下沉,了解人民群众在想什么、盼什么,需求什么,这样可以更好地解决“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才能更好树立群众观点,做好百姓的“家里人”。
立基层潮头,敢于担当,为百姓服务。“我是人民的勤务兵”,这句话是习近平主席2013年在湘西花垣县十八洞村走访的回答。十八洞村是曾经偏远贫穷的小山村。多年来
多亏了精准扶贫政策的推进及扶贫干部的担当作为,村民们的收入增加了,年轻人也增多了,全村人民开始奔小康,彻底改变了整个村子的命运。也只有在基层工作中树立责任担当意识,才能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因而,作为人民的勤务兵、基层工作者,只有秉持付出和奉献的心态,敢于担当,敢于实干,敢于作为,不断提高基层工作的执行力、行动力、实效性,才能在艰苦的基层工作中真真切切的创造佳绩,实现人生价值,真真正正的做好百姓的“家里人”,不负人民不负党。
“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扎根基层,服务群众,就要不断学习,提高工作能力,增长工作经验。习总书记曾强调,“我们的干部要上进,我们的党要上进,我们的国家要上进,我们的民族要上进,就必须大兴学习之风,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坚持实践、实践、再实践。”,注重理论结合实际,多向书本学习、多向群众学习。人生有涯,学无止境。基层干部作为百姓“家里人”,一定要重视学习,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和政策水平,并在实践中不断深化,不断积累升华。
行者方致远,奋斗路正长。基层是一个大熔炉,磨练人的意志。时代赋予基层干部重大的使命,时代也需要青年干部有强力的担当。所以我们基层干部更应志存高远,勤劳拼搏,开拓进取,争做时代的弄潮儿,做好百姓“家里人”。(顺昌县元坑镇人民政府 余肖萍)